
从开始到愚智自异耳这一大段内容,永嘉大师运用其智慧之笔,深入剖析了真与妄的本质和起源。他阐述,真指的是本体,妄则是现象;凡夫只见现象而不见本体,如同盲人不见实物。永嘉大师详细阐释,使我们对真妄的认识开始重塑,若放下固有的错误知见,便能随大师指引,将现象与本体融为一体。实际上,现象与本体本是一体,说一体却分为两处,但这却是凡夫悟道的第一步,是初尝佛法滋味的契机。
在“夫妙悟通衢,则山河非壅,迷名滞相,则丝毫成隔”之后,大师进一步指出,万法的根源,实相的本真,尘沙般的迷惑和六道轮回,皆源于真宗。尽管万法看似千差万别,但它们的根源都是实相。凡夫的迷惑和分别,实际上从未离开过真心。因此,真妄并无差异,愚痴与智慧之别,才导致了虚妄的分别。
由于凡夫不解事物的无形之畔和穷虚之域,只见事相而不见理体,这就陷入了迷惑颠倒。例如,初修行者可能认为只有打坐、诵经才是修行,而日常行事则是生死轮回,将事与理分割开,因而无法见道。若不在通达的理上修行,只在事相上纠缠,则永远困于生死之中。
未悟道者只见事相,不见理,因此执着于事相上的修行,而不理解理上的修行。他们不知道事相中包含了理体,理体也不离事相。有无之间的差异未被理解,导致执着于有或空,而非中道。只有理事不二地修行,才有机会领悟中道实相。
永嘉大师进一步阐述理体与事相的关系,指出可以通过纷纭差别的色相看到万法的本来面目。万物看似有形,追究到底却是非相;声音看似具体,追究到底却是无声。这是理事不二、妙智与了知不二的体现。
大师用比喻说明设立空、有是为了破除常见和断见,而非真有空有。中道不偏,非有非空,只是为了指示中道。中道本身也不是实有,何况空有?
理解了这个道理,通达万法的源头,超出了凡夫的认知范围。真妄同源,不一不异,愚智之别,只是真妄说法的表面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