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语“极目远眺”中的“极”字意味着尽全力或最大限度,“目”则指眼睛,“眺”是望的意思。因此,“极目远眺”可以理解为用尽自己的视力所能达到的极限来远望。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魏国王朗写给许靖的一封信中,原文是“子虽在裔土,想亦极目而迥望,侧耳而遐听,延颈而鹤立。”这里描绘了虽身处偏远之地,但仍然能够眺望远方,侧耳倾听远方的声音,犹如鹤立一般伸长脖子。这个成语后来被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中,用来形容人们在广阔天地间放眼望远的景象。
陆文夫的《吃喝之外》中也有这样一句描述:“风帆过处,群群野鸭惊飞;极目远眺,有青山隐现。”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作者站在岸边,远眺远方的景象。风帆过处,野鸭受惊飞起,而远处则隐约可见连绵起伏的青山。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向往。这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色之美,同时也表达了人类对远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向往。
“极目远眺”不仅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也是一种心灵上的寄托。当我们站在高处,用尽目力眺望远方时,仿佛能够超越现实的束缚,触摸到更广阔的世界。这种心境不仅限于自然景观,同样适用于人生旅途中的种种追求。无论是在地理上的远方,还是内心的远方,我们都应该勇敢地去探索、去追求,用尽我们的努力去眺望那些未曾触及的美丽。
因此,“极目远眺”不仅是一个描述视觉行为的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追求的象征。它鼓励我们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勇敢地去追求自己心中的远方。无论前方是未知还是挑战,只要我们保持希望,用心去眺望远方,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