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像艺术与叙事策略的演变,从录像艺术至艺术家电影,展现反“叙事”的倾向,转而探索纪录片、电影与故事片的创作。ARTYOO 专题深入探讨动态影像艺术背后的深层思考,邀请研究者、艺术家、策展人、艺术机构、资深媒体人与撰稿人共同参与。
四年前,马修·巴尼的史诗巨作《重生之河》在布鲁克林音乐学院首映,张一撰文评介。文中提到,虽然观看作者未臻成功的作品,却能收获更多启发。
几年后,张一再度关注《重生之河》,反思电影中天马行空的造型已为流行文化所取代,然而凝固与流动之间的不确定性,以及物质与文学的不确定性,仍引发尊重。艺术作品应具备多重空间的生命力。
《重生之河》改编自诺曼·麦勒的《古代之夜》,结构清晰,围绕纽约与底特律,哈德逊河的漂流引领线性叙事,从葬礼、战斗、熔炉等场景引发小叙事,主题呼应宗教祭坛画的三屏样式。影片包含解剖的母牛、喷泉般的粪便、奇特人体等元素,提示博斯的三联画,与死亡、超度、诞生的主题相符。
与《悬丝》相比,《重生之河》更清晰地展示了马修·巴尼作为雕塑家和拍摄者的视角,物质的实体与流动的运动时刻相互交换,贯穿每个镜头。物质的物理空间与观众的体验,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而非仅是最终影像。镜头捕捉事件、表演、运动或物体形成过程,如同雕塑,传达无法完全解读的暧昧品质。对不同物质运动速度的敏感,得益于雕塑家的多维度感知。《重生之河》的超长制作周期,使生猛、即时的材料回炉、梳理、打破,重新叙述。
《重生之河》的改编自诺曼·梅勒的《古老的夜晚》,讲述埃及魔法师试图永生的故事。马修·巴尼花费八年时间,将小说阐释为长达5小时50分钟的长片。该作曾在多个国际重要机构与电影节展出。
《悬丝循环》是马修·巴尼的代表作,包含5部主题相互关联的影片,与德国浪漫主义音乐家瓦格纳的《指环》系列相似。《悬丝》系列以男性生殖腺的活动轨迹为线索,融合历史、神话与宗教传说,探讨生命力与创造力的象征与隐喻。
马修·巴尼,1967年生于美国旧金山,生活与工作于纽约。其作品融合表演、摄影、录像、装置与电影等形式,充满视觉魅力与神话色彩。曾荣获多项艺术奖项,参与多个国际性群展,并在全球多个重要美术馆举办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