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闽盆旁来神,亦称为下神,是民间的一种说法,指的是请神上身,通常在算卦时会用到这个词语。
在我国闽南地区,民间的泛神崇拜,也就是杂神崇拜,非常普遍和突出。人们普遍认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明或鬼魅在操控。比如,天空有天公,海洋有龙王,大地有土地,山川有山神和河鬼,花草树木有花仙和树怪,甚至一些日常用品如尿壶、马桶上也附有“铃公”和“栖栖妈”等神灵。
为了祈求平安、健康和福寿,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到处都可以看到供奉菩萨观音、关帝、城隆、夫人、王爷、将军、阎罗等众多神明的寺院和道观。在乡间,除了各个宗族建立的宗祠和都祀庙外,一个小小的村落甚至可能有多座“挡境佛”、“角落神”、“土地公”等神观佛庙。居民家中,也供奉有厝主、灶君、床母,以及关帝、菩萨、土地等神灵。
各种行业也供奉着各自的神明,如种田的供奉田头土地,行船的供奉娘,医生供奉保生大帝,土木工匠供奉鲁班,商人供奉赵公明,教师供奉魁星爷和孔夫子,理发师供奉吕洞宾等。
关于武夷君的传说,早在先秦时期就在民间流传。一种说法是武夷君是神仙,在武夷山修炼真身,受上帝之命统管群仙,因此武夷山得名。另一种说法是彭祖曾隐居于武夷山,活了七百七十岁,他的两个儿子分别名为武和夷,因此武夷山得名。
汉武帝时期,也曾派遣使者到武夷山,用“乾鱼”祭祀武夷君,使得武夷君的名声远播。朱熹曾指出,武夷君的名字在汉世就已经著名,祭祀时用乾鱼,不知其确为何神。他怀疑在古代,道阻未通、川雍未决时,夷落所居,而汉祀者即其君长。死后,由于宗教信仰的影响,逐渐演化为神仙。
(资料拓展:朱熹在《朱文公文集》卷76《武夷图序》中认为,武夷君的原型可能是闽地氏族首领,死后因宗教信仰的影响,逐渐演化为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