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月相就是月亮的各种形状,它的变化是由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只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以及日地月三者位置不断变化的结果。
2. 记住六个字:上西天、下东天。每月初一,是新月,太阳和月亮同升同落,月亮彻夜不见。
3. 初七初八,是上弦月,上半夜在西边的天空看到月亮,这时的月亮是朝西弯的。
4. 十五十六,是满月,太阳和月亮此起彼落,月亮彻夜可见。
5. 二二二三,是下弦月,下半夜在东边的天空看到月亮,这时的月亮是朝东弯的。
6. 月球本身不会发光,只能反射太阳的光辉。因此,在太阳光照耀下,月球永远分为光明半球和黑暗半球。但是在地球上看来,月球有时光明部分较多,有时黑暗部分较多;有时光明部分在扩大,有时黑暗部分在扩大。月球明暗两部分不断变化的状况叫做月相。
7. 月相的不同,与观测月球的方向有关系。如果在月球背日方向观测月球,月球几乎全部是黑的,这时的月亮叫做新月;反之,如果在月球的向日方向观测月球,月球几乎全部是光明的,这时的月亮叫做满月。
8. 月相的变化,就是由新月逐渐变成满月,又由满月逐渐变成新月的过程。当新月出现的时候,月球和太阳位于地球的同侧,这叫做日月相合,又叫做“朔”。当满月出现的时候,月球和太阳位于地球的两侧,这叫做日月相冲,又叫做“望”。
9. 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农历初一,地球上看不到月亮,这天是朔。朔之后一二天,在傍晚西部天空露出弯弯的蛾眉月,凸面向着落日的方向。以后,月球的位置相对于太阳逐渐向东移动,明亮的部分也日益扩展,五六天后,成了明暗各半(西半边亮)的“上弦月”,日落时在观测者的正南。
10. 再过七天(农历十五前后),便到了满月,日落时,太阳在西,满月在东,隔着地球遥遥相望。满月从傍晚东升,在次日晨曦中西落,通宵照耀。
11. 满月以后,月面西部日益亏缺,过了七天,又变成了明暗各半者伏(东半边亮)的“下弦月”。下弦月于半夜升起。
12. 下弦月后,月亮继续亏缺,成为黎明前挂在东方天空的残月。残月在天空中的位置愈来愈接近太阳,明亮部分也愈来愈少,终于转到和太阳相同的方向,月亮也就全部变黑了,朔又来临。
13. 新月和满月,上弦月和下弦月都是周期性出现的,由这一次新月(或满月)到下一次新月(或满月)的时间,就是月相变化周期,时间约29天半。这个周期叫做朔望周期,农历就是根据朔望周期定为一个月的,这种月又叫做朔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