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鼠是人类的天敌。全球有450多种老鼠,数量达到数十亿只。它们的繁殖速度快,生命力强,几乎在任何地方都能生存。老鼠能够打洞、攀爬,擅长游泳,对人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为了消灭老鼠,人们采取了各种方法,包括动物捕鼠、器械捕鼠和药物捕鼠。
在我国,鼠类有170多种,南方主要鼠种有32种。老鼠分为家栖鼠和野栖鼠两种。广东地区常见的家栖鼠有褐家鼠、黄胸鼠和小家鼠;野鼠主要是黄毛鼠,也称为罗赛鼠或田鼠。
1. 褐家鼠:毛色灰,喜欢在墙根和墙角打洞,一般体重300克左右,大的可达900克。
2. 小家鼠(小耗子):毛色灰,个体较小,除了在墙根做窝外,还经常与人相伴,重量大约20-30克。
3. 还有屋顶鼠、大仓鼠和黄毛鼠等。
4. 黄胸鼠:体型比褐家鼠小,一般体重100-250克,尾巴长,耳朵大,尾巴长度超过体型。
此外,还有一种食虫小兽,叫做臭鼩鼱,俗称臭鼠。它不属于鼠类,对人类危害较小,需要与鼠类区别开来。
老鼠的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如下:
1. 夜出昼伏,凭借嗅觉寻找食物,吃饱后互相打闹、追逐,饿了或发现新食物时,再结伴聚餐。
2. 非常灵活且狡猾,害怕人,活动鬼鬼祟祟。出洞时,两只前爪在洞边一爬,左顾右盼,确信安全才出洞。它们喜欢在窝、食物和水源之间建立固定路线,以避免危险。
3. 视力敏捷,大多数老鼠在夜间活动和觅食,夜间活动的老鼠在暗光线下能察觉出移动的物体,白天活动的老鼠视力更好。
4. 善于打洞,家鼠鼠洞明显,常在墙角、牲畜圈、仓库伙房处。
5. 具有很强的记忆性和拒食性,在熟悉的环境中,一旦改变一部分,立即会引起警觉,不敢向前,经过反复熟悉后才敢向前。如受过袭击,会长时间回避此地。
老鼠的食物包括:
老鼠的食性很杂,爱吃的东西很多,几乎人们吃的东西它们都吃,酸、甜、苦、辣都不怕,但最爱吃的是粮食、瓜子、花生和油榨食品。一只老鼠一年大约能吃掉9公斤粮食。
鼠类的繁殖:
1. 小母家鼠:生长40天后可受孕。
2. 大母家鼠:生长三个月成熟,21天后可怀孕。
第一胎5-6个,以后每胎增加一个,直到一胎达到15-16个,然后每胎减少一个,直到一胎产5-6个时,停止繁殖。一只老鼠一年要怀8次胎,俗话说:“一公一母,一年三百五。”
老鼠的危害包括:
1. 盗食种子,破坏树苗,危害林业。
2. 挖掘田地,偷吃粮食,危害农业。
3. 咬坏衣物、食品,传播疾病。
4. 在堤坝上打洞造成水灾。
5. 破坏财物:因老鼠要定期磨牙,所以会咬坏各种物体。
6. 污染环境。
7. 传播疾病。
防治方法:
1. 使用捕鼠夹:捕鼠夹要放在室内墙角隐蔽的地方,与墙呈直角,诱饵可用生花生米,最好在捕鼠夹周围撒上一些谷物,也可在夹上抹些面粉、玉米粉。在农田可放在田埂上。每天晚上布置,早上收回。
2. 使用捕鼠器:捕鼠器分为连续性捕鼠器和单只捕鼠器两种,其中连续性捕鼠器采用常规食物诱饵及纯机械原理灭鼠,避免了药杀时药物本身及死鼠腐烂对环境污染,而且具有连续性,在连续捕鼠的整个过程中不需人为参与。
3. 使用0.005%溴敌隆毒饵:溴敌隆是第二代抗凝血杀鼠剂,对农田鼠类和家栖鼠类都有较好的效果。
注意事项:
1. 配制毒饵时要按照规定的操作规程执行,配制毒饵的地方要远离水源和畜禽,不要徒手接触毒饵,剩余的鼠药、毒饵要及时回收保管,不再用的毒饵、含毒垃圾及收集的鼠尸要深埋。
2. 特效解毒剂为维生素K1。
小知识:
老鼠长有一对不断生长的大门牙,所以小老鼠总是咬坏衣柜、木箱以不停地磨牙。老鼠的长尾巴有很好的平衡作用,即使从五层楼上摔下也不会受伤。永远不会发胖的老鼠。
英国剑桥大学和史密斯克兰比彻姆大学的研究人员日前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说,由他们培育的一种转基因老鼠在比同类进食多得多的情况下,却总能保持“苗条轻盈的体态”,这一研究成果为给人类找到一种可以不食量的新型减肥药开辟了广阔前景,它将不同于以抑制食欲为机制的各类当代减肥药。
负责该项研究的约翰克拉彭博士介绍说,他们培育的老鼠可以在其肌肉细胞的线粒体内产生大量的一种叫做“解联藕蛋白质—3”的物质,这种物质可加速新陈代谢,同时把从食物中摄取的能量转化为热量散发出去,而不会转化成脂肪积聚在体内。因此这些老鼠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体重却比其他正常老鼠轻得多。实验表明,转基因老鼠在食量比正常老鼠多15%—54%的情况下,其脂肪组织却比正常老鼠要少44%—57%。
克拉彭博士表示,在老鼠身上的这项研究成果使得研制能促进大量消耗热量而不只是单纯抑制食欲的人类减肥药品成为可能。但克拉彭博士同时指出,无论开发出什么新型减肥药品,调节饮食以及坚持不懈的体育锻炼都永远是减肥者的首选之路。
老鼠传播的疾病:
老鼠是很多疾病的贮存宿主或媒介,已知老鼠对人类传播的疾病有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斑疹伤寒、蜱性回归热等57种。经研究老鼠传播疾病有三个途径:
1. 鼠体外寄生虫作媒介,通过叮咬人体吸血时,将病源体传染给人。
2. 体内带致病微生物的鼠,通过鼠的活动或粪便污染了食物或水源,造成人类食后发病。
3. 老鼠直接咬人或病源体通过外伤侵入而引起感染。
疾病症状:
1. 鼠疫: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痛、出血倾向、肺部特殊炎症等。
2. 出血热症状:大多经过7天~21天潜伏期后突然发病,病情急、进展快、症状重。起病就发烧,体温急剧上升到39℃或更高。同时,表现有头疼、眼眶疼、腰疼,称之为“三疼”;还表现有面部、颈部、上胸部潮红充血,称之为“三红”。另外,发病后在口腔上腭、咽部可见有出血点,在腋部可见有线条状出血点连线。
3. 斑疹伤寒症状:多以急性起病,持续发热及头痛为主,体温多在39℃~40℃(占72.10%),伴全身关节及肌肉疼痛、咳嗽等症状。主要体征有面部充血、皮疹、咽部充血及肝脾肿大等。
人与鼠之间可谓仇深似海,从古人到高唱“硕鼠,硕鼠,勿食我黍”,到今天“老鼠过街,人人减打”,捕鼠夹、耗子药,以及现代比较先进的电子灭鼠器都用上了,可老鼠还是“野火烧不尽”。美国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免疫学家汉斯·秦瑟无奈地在他的《老鼠、虱子和历史》中写道:人类和老鼠,将永远是彼此的天敌。人类无奈,面对顽敌,于是研制出了各种精巧的捕鼠器,鼠夹、鼠笼、粘鼠板。然而,聪明的老鼠通过观察,可以轻松破解人类设置的重重陷阱。此外,老鼠可以看得见紫外线,当一只老鼠陷入人类设置的机关后,它在垂死之前会留下一些尿液,这些尿液可以反射此外线,给后来的同伴报警。
历史发展到今天,人与鼠之间的斗争战线越拉越长,越斗越恨。人类因为科技发展而强壮,鼠因顽强的生命力而生存,人类该如何取胜?今年(2007年7月)洞庭湖的人鼠大战就是最好不过的例子了。我国古代哲人说“一物克一物”!那么,人类取胜似乎只有一种可能:拥有足够的猫头鹰、蛇等老鼠的天敌。也就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保护生态,维护生物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