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2,即广义货币供应量,通常指的是经济体系中流通的货币总量,包括现金和所有容易转换为现金的存款。它不是简单由国家印刷钞票产生,而是主要通过银行信贷系统创造。具体来说,当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银行能够放大的贷款额度就越大;反之,存款利率的提高会抑制贷款需求,进而降低货币的乘数效应。M2不仅代表当前的购买力,还包括潜在的购买力。当M2的增长速度较快时,通常意味着投资活跃和资本市场兴旺。银行和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监测M2来评估货币的有效性。如果M2过高而M1(狭义货币)过低,这可能表明投资过热而需求不足,存在经济危机的风险;反之,如果M1过高而M2过低,则可能表示需求旺盛但投资不足,有物价上涨的风险。
M2的构成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 M0,即流通中的现金,包括企业和个人的手持现金总和,不包括银行体系内的存款。
2. M1,狭义货币,包括M0和企业活期存款,反映了经济中最活跃的货币形式。
3. M2,广义货币,由M1加上准货币组成,准货币包括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和其他存款等,不易立即用于交易的货币形式。
4. M3,是在M2的基础上增加了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更广泛的金融工具。
5. M2减去M1所得到的准货币,反映了货币供应中较为稳定但不太活跃的部分。
6. M3的设立是为了反映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创新,金融工具种类的增加和复杂性。
7. 广义货币M2是金融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与狭义货币相对,它衡量的是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通常包括可用于交易的货币以及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