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冰留下的治水口诀“深淘滩,低作堰”,揭示了他治理成都平原水利的关键原则。滩,指的是内江河道,要通过深挖来集中水流,避免冲刷两岸堤坝。古人为了确定挖到何种深度,在河底埋下了“卧铁”,只有淘到看到卧铁为止,才能保证挖得恰到好处。深淘的目的在于确保水流稳定,集中于河道中心,从而保护两岸的堤坝不受侵蚀。
堰,指的是飞沙堰。这里的“低”并不是指绝对的高度,而是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确保既能泄洪,又能保证成都平原的灌溉用水。如果飞沙堰的高度过高,水无法顺利流出,容易造成水患;而高度过低,则会导致水流过快,无法有效供给成都平原的农田灌溉。
在枯水期,当水位低于飞沙堰时,飞沙堰就会失去泄洪的功能,从而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灌溉用水。这种巧妙的设计,不仅解决了洪水问题,还保障了农田的水源,体现了李冰治水的智慧。
此外,这一治水口诀还蕴含着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李冰通过这一口诀,不仅解决了当时的社会问题,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治水经验。深淘滩和低作堰的原则,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水利工程中,展现了中国古代水利技术的卓越成就。
这一口诀不仅体现了李冰对水利工程的深刻洞察,也展示了中国古代智慧在治水领域的应用。通过深淘滩和低作堰的方法,李冰成功地解决了成都平原的治水难题,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治水经验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