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简述“西学东渐”在明代的表现?

来源:懂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4-11-06 05:59:35
文档

简述“西学东渐”在明代的表现?

2.中国近现代的大变局,其本质是由西方引起的。然而,明清时期的中国封建集权王朝未能跟随时代潮流,导致两个文化体系难以对话和互相进步。这一点在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上表现得尤为鲜明。当时的西方人以天主教传播为动力,带来了一系列西方的思想、知识和文化。尽管这些东西看似是西方所有的文化核心,但仍然不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当时的中国人也没有清楚地对传入的新东西作出宗教与世俗的划分。
推荐度:
导读2.中国近现代的大变局,其本质是由西方引起的。然而,明清时期的中国封建集权王朝未能跟随时代潮流,导致两个文化体系难以对话和互相进步。这一点在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上表现得尤为鲜明。当时的西方人以天主教传播为动力,带来了一系列西方的思想、知识和文化。尽管这些东西看似是西方所有的文化核心,但仍然不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当时的中国人也没有清楚地对传入的新东西作出宗教与世俗的划分。

1. 近现代的中国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历经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痛苦。然而,在晚清时期,一系列知识分子开始主张学习西方,睁眼看世界。实际上,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早在明清之际就已经展开。为何一直到甲午战争时期,中国文人士大夫才开始积极学习西方?为何之前的西学东渐未能帮助中国实现从封建农业国到强大现代国家的转变?今天,我们将探讨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问题。
2. 中国近现代的大变局,其本质是由西方引起的。然而,明清时期的中国封建集权王朝未能跟随时代潮流,导致两个文化体系难以对话和互相进步。这一点在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上表现得尤为鲜明。当时的西方人以天主教传播为动力,带来了一系列西方的思想、知识和文化。尽管这些东西看似是西方所有的文化核心,但仍然不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当时的中国人也没有清楚地对传入的新东西作出宗教与世俗的划分。
3. “西学东渐”这一活动始于1700年。在这一时期,西方已经步入了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世俗神权的绝对统治。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了充分的释放,而宗教变成人们世俗的约束,成为普遍的信仰,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尽管在经济总量上,他们当时还不能和明清时候的封建王朝国家相比,但是他们一开始就已经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明清王朝急需赶上新的世界潮流。而在此时进行的西学东渐让中国有了引进西学的客观需要和可能。
4. 同时,西方各国陆续进行资本主义,并积极向海外进行殖民扩张,其触角也伸展到中国。因此,这一时期的大批的教会人员来华传教,他们带着种种复杂的目的,希望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找到更多可能性。在这些众多传教士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进入明朝的利马窦。他将西方的科学,如几何学、农业学、宗教思想等一并带来中国,影响了当时的士大夫。
5. 利马窦本人为了更好的在中国扎根,他努力研究汉学,学习中国文化,了解这一个庞大帝国人员的思想、主张和观念风俗,因此他主张融通儒理,介绍西方学说。所以,在和当时的士大夫交往上,他游刃有余,左右逢源,而其身上带有的西方神秘色彩也吸引了不少士大夫的注意。
6. 利玛窦和当时儒家士大夫的交往,并未深入到改变思想的层次,也没有对各自文化中的深层次问题做探讨和分析。利玛窦只是在一味的以中国传统思想来“讨好”晚明士大夫,而晚明士大夫也从未改变他们的想法和观点,只是在具体的对科学和世界的理解上有一定的改变,并未造成深层次的观念变革。
7. 明末思想家李贽提出了不拘泥于儒家和佛家的思想,主张在阳明心学强调个性解放的基础上,加强思想批判性,将裂变了的晚明思想推到主体性高昂的极至。李贽思想与当时的西学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他既肯定利马窦对儒家文化的接受,也认识到了自己思想与天主教教义的分歧。
8. 明朝自开国以来,就以儒家思想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尤以南宋朱熹的理学作为最高思想法则。明中后期心学兴起,大力提倡个性解放和道德践履,它们更将儒学推到了一个比朱学更加流于空疏的境地。因此,这就造成了晚明社会动荡的思想局面。
9. 晚明时期,以东林党人为代表的一些关心国家命运的人已企图用程朱学来修正王学,把强调道德实践和注意经世致用作为治学的指导思想。它们着意把西学中的理念和社会治理的思想主张相联系,在认识到天主教与儒学的差异的基础上,刻意强调中西在精神上的一致性。
10. 徐光启和复社中的知识分子,激烈批判了空疏学风,提倡实学,讲求经世致用。这也与西方文化的不断传入对久为封闭的中国产生的影响有关系。而且,东林学者对王学末流师心自用的主观意识泛滥的批判所表现出来的思想风貌和方法,与天主教具有一致性,因此东林学者很容易肯定和接受天主教。
11. 明王朝灭亡后,当时的思想家将这一历史经验教训归结于思想上的问题,他们认为明朝的程朱理学和儒家僵化的体制有问题,因此他们在深刻的历史教训上,不遗余力地批判程朱理学和传统儒家思想中讲话大部分。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
12. 梁启超认为,顾炎武之所以能有如此高超的变革思想,有对晚明时局深刻而又细致的看法,是和他受到当时西学东渐的“崇实”精神相联系的,这种精神是兴除利弊的经世精神,放眼世界的科学精神,是承东林之绪而深受西学影响的结果。
13. 顾炎武完成了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接受西学思想进步的一面,反思传统社会的弊端和不合理之处,看到了社会问题,但是他出发的根本点在于寻求合理的王朝灭亡解释,并且他遗民的思想让他对明亡耿耿于怀,寻找社会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对社会真正的关心,而是出于自我的精神需要。
14. 与明王朝接纳西学不同,清朝统治者的愚昧和保守,大量晚明来中国的传教士被驱赶出国境。康熙年间实行海禁,乾隆皇帝更是在中西思想交流上严格控制,推行海禁,严厉禁绝任何思想的传播和集会组织,致使中国封建社会直到鸦片战争前,一直在闭关锁国的愚昧状态下蹒跚不前。
15. 但是,中西文化的交融和冲突仍然贯穿于有清一代,形成清代思想学术的一大特色。清代的西学传播和明代有着显著不同,明朝时期的西学传播杂乱无章,难以形成体系,但是传播规模大,影响深远。
16. 清代西学的传播仅仅局限于皇宫大内之间,西学传教士和士大夫来往很少,他们只为皇帝服务,所传播和影响的地区也仅限于皇宫一人,皇帝对他们的态度则多傲慢,因他们传教的目的和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隔间,再加上满汉对立,从而加重了非我族类的排外色彩,传教士既不为士大夫所尊重,又不能取信于皇权,地位十分尴尬。
17. 入清后,传教士才能的蜕化和西学中国化速度的加快,使西学对中国知识阶层的吸引力大大降低,西学传入的规模和内容均较明末有所不及。康熙皇帝曾身体力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但是他仅仅把它当作个人的娱乐消遣,也未曾大规模推广,再加上当时西方的殖民侵略活动引起清朝的重视,开始渐渐不信任西学。
18. 这些只是在表面上的原因,其真正的原因,还在于“西学”与中国文化之间的价值体系难以相互认同。中国文化基因中并不缺乏外来文化思想的影响,比如佛教的传播和接纳,反映了中国文化思想中包容的一面,但是这种包容,是以皇权稳固作为根基、以文化价值体系认同作为根本的。
19. 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儒道佛三家并尊的文化价值体系,已经在明清之际得以固化,很难有大的改变。而传教士本身自我也有一套成熟的体系与之对抗,而非融合,两者显示出了根本的对立,中国人传统的思维习惯是重视理论的探讨,而不重视宗教形式如何。天主教传入中国时,宗教的形式早已确立,教条已确定,具有强烈的

文档

简述“西学东渐”在明代的表现?

2.中国近现代的大变局,其本质是由西方引起的。然而,明清时期的中国封建集权王朝未能跟随时代潮流,导致两个文化体系难以对话和互相进步。这一点在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上表现得尤为鲜明。当时的西方人以天主教传播为动力,带来了一系列西方的思想、知识和文化。尽管这些东西看似是西方所有的文化核心,但仍然不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当时的中国人也没有清楚地对传入的新东西作出宗教与世俗的划分。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