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做诗“诽谤朝廷”罪被捕入狱百余天,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寓居定慧院。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是时,苏轼惊魂未定,心境孤寂,过着“闭门却扫”的幽居生活。
苏轼诗文多是感情丰富、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索。钟嵘《诗品》有言“闻之者心动,味之者无穷”,这首词正是这样一篇佳作。
词的上片写的是幽居者在幽冷、孤寂气氛中惆怅寂寞的心情——幽人似孤鸿。“缺月”残月,未圆之月,“疏桐”是枝叶稀疏的梧桐树,在名词“残月”和“疏桐”之间着一动词“挂”字,天然浑成,妙手偶得,将天与地景色连为一体,用王静安公的话当是“着一‘挂’字而境界全出”。这种“境界”景物萧条,环境凄凉,为全词奠定一种低沉、清冷的基调。下句里“漏断”是说漏壶里的水滴尽了。古人用壶漏滴水计时,漏断即为下半子时。整个这两句意思是说“残月挂在枝叶稀疏的梧桐树上,此时漏壶中的水滴尽了,正是夜深人静的时候。”
在这样的时间,这样的环境里,词人在干什么呢?“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幽人”指住在幽静处的人,作者自谓。因作者心境有不同,此处的幽人与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中隐逸之土的“幽人”不同。一个设问句由独往来的幽人引出遗世独立的“孤鸿”。(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样子)使幽人成为其神似的意象,暗示词人虽困厄、寂寞却孤芳自赏,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有谁看见幽居的人,独自在此徘徊往来呢这时候,天空中飞过一只孤鸿,留下了虚无缥缈的身影。”
下片写孤鸿惊惧,彷徨而又执着——孤鸿似幽人。“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醒。”“却”还且,在这里表示轻微的转折。如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云“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省领会。无人省,言没有人理解,写出了“孤鸿的孤寂、凄苦。这两句是写孤鸿因受惊而飞起,回过头来。空有满腔的心事无人知晓”。“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拣”,挑拣,选择。“栖”,栖息。传说鸟择木而栖,《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不肯栖”写出了孤鸿的清高、拔俗,也就是词人自己的形象特征。这两句意思是说“孤鸿”拣尽了所有的寒枝,却还是不肯栖宿在上面,最后只好又飞回那寂寞的沙洲,忍受孤单与寒冷。“下片四句,借孤鸿充分反映了作者虽历尽人世的寂凉、凄苦,却依旧孤高自赏,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原则始终不渝,也表现了词人不屈服于现实,不同流于世俗的生活态度。
全词意境极为清冷而绝俗,技巧很高,手法也极为独特,黄庭坚曾评论此词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启孙告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熟能如此!”《蓼园词选》也说此词初从人说起,言如孤鸿之冷落,下专就鸿说。语语双关,格奇而语隽。胡仔称赞这首词的章法云“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本咏夏景,至换头但只谈榴花。盖其文章之妙。语意到处即为之,不可限以绳墨也。”余秋雨《苏东坡突围》中,言及此词,说它道尽了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并说:“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凯迟”
关于这首词,有一个传说,说的是苏轼贬在惠州时,有一女子,年十六岁,人很美,不悄明愿嫁人,听到东坡来到,很高兴,常在东坡窗下听东坡吟诗,后来东坡又被贬到海南岛,该女子思念而死,东坡回到惠州听说后,为她赋了这首词,这本是后人的牵强附会,所以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中谓“子瞻《卜算子》为兴到之作,无有命意。”我虽也不信这传说,却也有点喜欢它,为苏轼。
尼采谓“一切文学,予独爱以血书者”,这首词清冷、凄绝,却不作一句悲语,细品时方知“字字看来皆是血”。这也正是我爱这首词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