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对传统的师生关系和教师权威进行了批判,认为现代课程观体现的是一种垄断和控制关系,教师在信息上具有权威性的特点,这种权威是对知识的霸权,对学生的压迫。学生处于绝对服从的地位,忽视学生的独立个性。教学在本质上是教师单向、独白式的权威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性和潜能受到了压制。不同于现代课程观,多尔勾画了自己的课程乌托邦和师生关系的新图景。
师生关系的新图景。在后现代主义视野下,教师不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师生关系更多地体现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的过程中的相互影响,教师与学生在一起探索达成的共识。即教师成为平等者中的首席(first among equals)。在这里多尔所言的平等者是指师生的双主体平等,是建立在
小威廉姆·E·多尔是美国后现代课程论专家,他通过对现代课程理论的解构和后现代课程理论的重建对教师的角色及其内涵予以了解读和重构。他反对传统的中心主义的教师观,把教师定位为"平等者中的首席",并试图通过平等的对话和教师权威的重建来构建新的教师观。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包括双方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前提,也是实现师生和谐相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笔者通过揭示主体性师生关系的内涵,厘清平等中的首席”相关概念,为教师平等中的首席”角色的实现提供合理的路径。
哲学大辞典中将主体定义为活动的发出者、承担者和执行者,是相对于客体而存在的,主体总是事先假定了自我要达到的目的,并怀着这种目的将意识指向认识的对象,因此主体总是体现出自身相对于客体的优先性。师生关系中的主体性有教师为中心、学生为中心以及教师学生互为主客体三种形式,但无论哪种形式,都存在着一方对于另一方的优先性地位。
教师为中心
传统的教育关系中,师生之间存在着一种尊卑关系,教师高高在上,学生是服从者。这种关系存在的合理性在于:首先,教师有着高贵的灵魂德性,有着对善恶真假的判断力,学生虽然有着一颗爱好和求知之心,但他的灵魂德性还未成为一种现实,对善恶真假尚缺乏判断力,所以他需要向教师学习。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社会的代言人和引导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被塑造的社会人和被引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