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杂交水稻种植特点论文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4-11-09 23:25:02
分析杂交水稻种植特点论文
分析杂交水稻种植特点论文 一、分蘖和有效穗 1978年和1979年秋季,在福建的龙海、平和等地进行了杂交水稻高产的调查,掌握了52块田的资料。结合该地区农业局验收整理的388块田的资料,我们选择了理论产量与实际产量相差300公斤/公顷内的197块田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汕优2号和四优2号的早、晚季都表现出产量与总粒数的偏相关达到显著水平(具体公式略)。根据穗数和穗粒数计算标准偏回归系数,我们发现增穗的增产潜力大于增粒的增产潜力。我们还调查了全省6个地区11个县的晚季杂交水稻有效穗数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每公顷产3750公斤以下的有效穗数为135~180万。每公顷产6250、6000公斤的为225~240万,每公顷产6750、7500公斤的为270、288万;每公顷产9750、1
导读分析杂交水稻种植特点论文 一、分蘖和有效穗 1978年和1979年秋季,在福建的龙海、平和等地进行了杂交水稻高产的调查,掌握了52块田的资料。结合该地区农业局验收整理的388块田的资料,我们选择了理论产量与实际产量相差300公斤/公顷内的197块田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汕优2号和四优2号的早、晚季都表现出产量与总粒数的偏相关达到显著水平(具体公式略)。根据穗数和穗粒数计算标准偏回归系数,我们发现增穗的增产潜力大于增粒的增产潜力。我们还调查了全省6个地区11个县的晚季杂交水稻有效穗数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每公顷产3750公斤以下的有效穗数为135~180万。每公顷产6250、6000公斤的为225~240万,每公顷产6750、7500公斤的为270、288万;每公顷产9750、1

分析杂交水稻种植特点论文 一、分蘖和有效穗 1978年和1979年秋季,我们在福建的龙海、平和等地进行了杂交水稻高产的调查,掌握了52块田的资料。结合该地区农业局验收整理的388块田的资料,我们选择了理论产量与实际产量相差300公斤/公顷内的197块田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汕优2号和四优2号的早、晚季都表现出产量与总粒数的偏相关达到显著水平(具体公式略)。根据穗数和穗粒数计算标准偏回归系数,我们发现增穗的增产潜力大于增粒的增产潜力。我们还调查了全省6个地区11个县的晚季杂交水稻有效穗数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每公顷产3750公斤以下的有效穗数为135~180万。每公顷产6250、6000公斤的为225~240万,每公顷产6750、7500公斤的为270、288万;每公顷产9750、12000公斤的为300、345万。这说明有效穗多产量高,有效穗少产量低。197块田的资料分析指出:基本苗数、最高茎蘖数、分蘖成穗率分别与有效穗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一)秧苗素质与无效苗 1979年,我们进行了秧苗素质研究,设置了秧苗素质与本田施氮量的两种处理。试验结果显示,产量差异显著。具体四个处理分析如下:扁蒲秧2本,210公斤N/公顷,“”。75公斤/公顷;三叉秧1本,105公斤/公顷,6375.0公斤/公顷;扁蒲秧3本,210公斤/公顷,5699.75公斤/公顷;二叉秧1本,105公斤/公顷,5649.75公斤/公顷。单秆秧比二叉秧、三叉秧多用1、2倍种子和多1倍氮肥,但每公顷仅分别增加150公斤和24.5公斤。根纯早据考种材料,二叉秧的有效穗数较三本秧少31.8%,而穗实粒数则多5%。因此,多叉秧具有省种、省肥、大穗的增产作用。我们又分析各节位分蘖穗的产量比重,三叉秧2/O、3/O两节位分蘖占总穗数的46%,产量占总产量的49%。多本秧5/O、6/O、7/O三节位分蘖的产量占总产量的82%,前者为低节位分蘖,穗大、粒多;后者为中节位分蘖,穗较小、粒少。多本秧“指出,多叉秧叶绿素含量较无蘖秧多16.58~41.65%,从出苗到黄熟期,多叉秧的光合势较无蘖秧高9~33%,根系也较发达。这样,多叉秧的发达根系吸收氮素与叶绿素含量高的、光合势强的叶片光合产物合成的氨基酸输送到地上部的生长中心。初期促进分蘖,形成分蘖优势,幼穗分化至成熟期壮秆大穗,形成穗粒优势。 (二)最高分蘖数与分蘖成穗率 197块田的最高茎蘖数为405~540万/公顷,在此范围内,最高茎蘖数与有效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每公顷产IO500公斤以上的69块田的苗、株、穗比例为1、3、2,即每公顷插24、30万丛,基本苗120、180万,最高茎蘖数480、540万,最后有效穗330、375万,分蘖成穗率65、70%。要实现这种群体动态指标,首先要培育多叉壮秧,在此基础上按杂交稻大田分蘖习性进行肥、水管理。1978年我们观察了四优2号大田分蘖习性的结果:1、第一次分蘖的成穗率为98%,分布于1/O、9/O节位上。第二次分蘖的成穗率为40%,分布于2/O“5/O节上。第三次分蘖的成穗率为零。2、分蘖的发育受氮、碳营养影响很大。本田分蘖以第7节位分蘖的穗粒数最多,7/O节位分蘖于5/7出生。第一次追肥于4/28,每公顷施碳铵和过磷酸钙各131.25公斤。按当时气候条件,大约6、7天才能为稻根吸收。这说明第7/O节位分蘖的成长与氮素营养密切相关。拔节期具有3个叶片以上的分蘖,一般都能成穗;但若“大封行”出现于孕穗之前,这些分蘖会因光照不足而死亡,相对地,抽穗一乳熟期群体“稀疏”,基部透光率增加,植株基部腋芽重新萌发成分蘖。这些都说明杂交水稻分蘖的成长和消亡与碳素营养密切相关。3、据偏相关分析,节位与各节有效穗数呈显著的负相关,即节位愈低,有效穗愈多。以上分析结果可作为育秧、整田施肥、插秧和本田肥、水管理的依据。
分析杂交水稻种植特点论文
分析杂交水稻种植特点论文 一、分蘖和有效穗 1978年和1979年秋季,在福建的龙海、平和等地进行了杂交水稻高产的调查,掌握了52块田的资料。结合该地区农业局验收整理的388块田的资料,我们选择了理论产量与实际产量相差300公斤/公顷内的197块田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汕优2号和四优2号的早、晚季都表现出产量与总粒数的偏相关达到显著水平(具体公式略)。根据穗数和穗粒数计算标准偏回归系数,我们发现增穗的增产潜力大于增粒的增产潜力。我们还调查了全省6个地区11个县的晚季杂交水稻有效穗数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每公顷产3750公斤以下的有效穗数为135~180万。每公顷产6250、6000公斤的为225~240万,每公顷产6750、7500公斤的为270、288万;每公顷产97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