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录片《少年小赵》的主角,杜海滨导演,以独特视角记录了小赵的转变与成长。
2009年,正值小赵19岁,他以坚定的爱国热情和对军旅的憧憬,走在平遥街头,高呼“中国加油,还我钓鱼岛”。高考失利后,他复读一年,终以优异成绩进入西南民族大学,父母为他摆宴庆祝。
醉酒后的小赵,泪眼婆娑,向身旁的弟弟倾诉着自己的心声。弟弟早已投身社会,以微薄收入支撑家庭,为小赵的学业贡献着力量。面对弟弟的劝导,小赵毅然拒绝,坚持自己的梦想。
大学生活丰富多姿,小赵积极入党、主持晚会、追求军旅生涯,同时组织同学前往大凉山支教。在崎岖山路与木桥中,一行人带着行李,穿过大凉山的幽谷,看见了土制平房和一双双渴望的眼睛。小赵和同学们为孩子们教授基础知识,激发他们走出大凉山的希望。
支教后,小赵买国旗,为大凉山的孩子们举办升旗仪式,第一次在国歌声中唱起国歌。然而,回到家乡,小赵发现旧房面临强制拆迁,爷爷的祖房与妈妈新建的家园,仿佛是时间的反讽。
小赵对拆迁的冷漠态度引发深思,他回忆起鲁迅先生的“看客文化”,意识到在他人与自己无关的世界中,人们往往显得冷漠无情。当拆迁车驶来,小赵拿起摄影机,记录下这个瞬间,泪水随之滑落。
爷爷的离世让小赵感到惋惜,他怀疑强制拆迁加速了爷爷的离世。小赵的当兵梦想也因现实的压迫而搁浅,六年时间,他经历了三次泪水的洗礼,每一次都标志着思想的重建。
支教和参与的活动,以及小赵为大凉山拍摄的照片和报道,为地区募捐了100万善款,孩子们也有了新的住处。尽管如此,小赵的内心依旧充满着对过往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憧憬。在纪录片的结尾,小赵依然高喊着:“中国万岁”,展现了他对国家的热爱与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