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甄宓的名字读作zhēn fú,其中“宓”字原本读作mì,意为安静。据《汉书·古今人表》记载:“太昊帝宓羲氏。”这里的宓羲实际上就是伏羲。传说中,伏羲的女儿溺亡于洛水,化身为洛水之神,称为宓妃。因此,宓字在这里读作“伏”。
实际上,在古代文献中,伏羲常被写作宓羲,这是因为古人对文字的解读存在误解。伏羲的“伏”与虙字相通,虙字上面是虎字头,下面为“必”字;而宓字则是宝盖头,下面是“必”字,二者原本并不相同。但由于二者下方相同的部分导致了“伏虙相通”这一误解,最终演变为“伏宓相通”,所以甄宓的宓字才读作fú。
此外,古人还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考证。他们发现,伏羲的“伏”与虙字相通,虙字的下半部分为“必”字,而宓字的下半部分也同样是“必”字,这导致了二者在书写时容易被混淆。而实际上,这两个字的上半部分不同,伏字上面是虎字头,虙字上面是虎字头,但宓字上面却是宝盖头。因此,后来的人们误以为“伏”与“宓”相通,从而导致了甄宓的“宓”字读作fú的情况。
综上所述,甄宓的名字读作zhēn fú,其中“宓”字的正确读音是fú,而非mì。这一读音的来源涉及到对古代文字的误读和误解,体现了汉字演变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