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灯节。古时,家家户户在过年时都会张灯结彩,普天同庆。这些灯不仅是为了照明,更是为了增加节日的气氛。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很多民俗活动都与灯紧密相连,尤其是在元宵节这天,人们除了吃元宵外,还会赏灯、观灯,这一习俗已经延续了2000多年。
燃灯的传统始于汉代,东汉顺帝年间,张道陵创立了道教,并将正月十五定为“上元节”,这一天要燃灯祭祀“太乙神”。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隋朝,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灯会,以招待各国使节。
元宵节成为灯节的习俗,至唐代中期已经确立。唐玄宗在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重开宵禁,命令点燃千盏花灯,连续张灯三天,成为一时之盛。到了北宋乾德年间,放灯时间又延长至五天,从十四日开始,持续到十八日,更加兴盛。因此有“宋时汤圆隋时灯”的说法。
在宋代,灯谜开始出现,将谜语系于灯上,使人们在赏灯的同时可以猜谜,增添了更多的乐趣。这一时期的灯谜被称为“灯谜”。明永乐七年,宫廷下诏元宵节从十一日起开始庆祝,共放假十日,成为历代最长的灯节,也形成了全民性的节日。
到了清代,灯节放假改为四天,但依然热闹非凡。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十四试灯,十五正灯,一直热闹到十八落灯,整个新春佳节才算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