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得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应根据低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研究他们学习掌握知识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努力学习。
对于低段学生来说,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形成,无论干什么往往凭兴趣出发。天真活泼的孩子只有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形成强大的推动作用,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新知,学习新知。根据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竞争游戏,如一年级上册中的“谁摸得高”、“谁摆得高”、“用相同的时间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等,这些游戏都适合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教师在组织比赛时,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直观形象,唤发兴趣。人的思维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带有明显的具体性、形象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直观形象这一原则,用具体、形象、生动的事物充分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让他们有充分的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说一说的机会,以丰富深化感知。以认识“2”为例,老师可以先出示2个苹果、2只小鸟、2个小学生、2辆汽车,让学生数一数再让学生在桌子上摆出2根小棒、2个三角形等具体的实物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一边摆图形,老师一边提问:这些东西不一样,它们的数量一样吗?从中使学生得知尽管这些东西各有不同,但数量都是2,可以用数字2来表示,使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并在食物下面写2。再请学生将出数量是2的各种各样的东西,然后老师又问:你们看到或听到2这个数时想到了什么?他们说,人有2只手,2只脚,自行车有两个轱辘,吃饭要用2根筷子等等,从而使学生又从抽象想到实物,使学生初步形成的概念。
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培养兴趣。教师通过讲一些有趣有意义的数学故事,不仅使学生对数学有了极大的兴趣,同时从中也受到了教育。教师应主动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尊重每一位学生,用爱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学习的热爱。同时,要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精神饱满,表情轻松愉快,目光亲切,态度和蔼,语言纯正、地道、流利。讲课时面带微笑,对学生热情而有耐心,经常鼓励学生。教师还应对学生的语言活动做出评价,不要直截了当地对学生的语言活动做出否定评语,应当有启发、暗示、重复讨论等手法引导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
营造良好氛围,培养学习兴趣。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以愉快的心境学习、思考并获得知识,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主动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尊重每一位学生,用爱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学习的热爱。同时,要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精神饱满,表情轻松愉快,目光亲切,态度和蔼,语言纯正、地道、流利。讲课时面带微笑,对学生热情而有耐心,经常鼓励学生。教师还应对学生的语言活动做出评价,不要直截了当地对学生的语言活动做出否定评语,应当有启发、暗示、重复讨论等手法引导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