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伯伊德的“能量机动理论”,战斗机的机动性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评价:战斗机单位剩余功率(Specific Excess Power,SEP)=(推力-阻力)×速度/重量。该公式表明,在任何飞行包线内的点,SEP较高的飞机在机动性上占有优势。SEP的绝对值正好等于相应高度下的飞机爬升率。飞机的加速性能和爬升性能与其SEP成正比。
能量机动理论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能够定量地比较两架战斗机在整个飞行包线内的机动性。
2. 能够根据敌我机动性的差异,优化空战格斗战术。
3. 能够对设计中的未来战斗机在飞行包线内的薄弱环节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途径。
基于上述理论,以下几种战斗机的机动性能比较如下:
在9000米左右的高度下,各战斗机的SEP绝对值如下:
- F-22:359m/s(不开加力)
- F-15C:280m/s
- F-14:200m/s
- F-16:330m/s
- F/A-18:254m/s
- 苏-35:305m/s
- 幻影:250m/s
- J-7最新型:195m/s
- J-8II:224m/s
- J-10:200m/s
- 米格-29:330m/s
因此,机动性大小的比较结果为:
- F-22 > F-16
- 米格-29 > 苏-35 > F-15C > F/A-18 > 幻影 > J-8II > F-14
- J-10 > J-7
需要注意的是,某些飞机在高空性能表现较好,SEP值依然很高;而有的飞机在高空SEP值会急剧下降。在任何飞行包线内,F-22的SEP都是最高的,因此它是机动性最强的战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