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辨析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句,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在文言文中,有时会将宾语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这种句式称为宾语前置。了解其形成背景与表现形式,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古文。
首先,疑问句中,当疑问代词充当宾语时,常会置于动词之前。疑问代词如“何、谁、孰、安、焉、沪、奚、曷”等,在疑问句中通常会前置。例如:“沛公安在?”意为“沛公在哪里?”;“大王来何操?”意为“大王带来什么?”。
其次,在否定句中,若宾语为代词,则会置于动词之前。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意为“然而不做君王的,是没有这样的事情的”。又如“忌不自信”,意为“邹忌不相信自己”。这类句子中的否定词如“不、弗、未、非、否、毋”或“无”等,加上不定代词“莫”,都会将宾语前置。
此外,使用“之”或“是”将宾语提到动词之前,同样是为了强调。如“夫晋,何厌之有?”意为“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意为“不懂句读,不能解决疑惑”。这里的“之”和“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至于介词的宾语前置,常见于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时,置于介词之前。例如:“不然,籍何以至此?”意为“不然的话,我凭什么到这里?”;“微斯人,吾谁与归?”意为“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与谁同归?”。
此外,介词“以”的宾语也会前置,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里的“一言以蔽之”是“以一言蔽之”的倒装。
最后,方位词作为介词的宾语时,通常会置于介词之前,以强调方位。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这里的“东”和“南”作为介词“向”的宾语,被置于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