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中的“归一”,其“一”代表“一心”,即万法唯心所现的真如本心。在佛教中,一心还有许多名字,如真如、自性、法身、实相、佛性、法性、如来藏、圆成实性、本来面目、本地风光、大圆镜智等。
一心的真谛不可思议,不可思即禅宗的“动念即乖、心行处灭”,不可议即禅宗的“开口便错、言语道断”。莲池大师曾引用镜子来作比喻,用以形容心的作用,以此使人对心的概念有所领会,但并不意味着心真的如镜子般。
以镜子为例,镜子不因物体的存在与否而改变其本性,同样,圣人的心常寂常照,寂则一尘不染,照则遍觉十方。此心既不住内,不住外,不住中间,三际空寂,而又无所不住,无物不照。这正是用镜子来比喻心的原因,但究极而论,镜子毕竟是一种没有知觉的物体,心难道也如镜子般无知吗?而且镜子在黑暗中便失去作用,怎能比得上心的妙明真体常寂常照。
除此之外,佛教中还有以宝珠喻心的说法。宝珠不因外界环境而改变其本性,与心的本性相似,以此来说明心的妙用。当然,无论以哪一种比喻,其道理都是一样的。
在佛教中,归一的“一心”不仅是对心灵的修行,更是对万物本质的理解。它让我们认识到,一切现象的背后,都是同一个本源,这个本源就是一心。通过修心,我们能够达到对这一本质的深刻理解,从而实现心灵的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