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月二十七日,宋熙宗五年(公元1072年)的夏末,苏轼在杭州望湖楼上饮酒,醉意中饱览了西湖的自然美景。望湖楼位于西湖边,面对着湖水,楼阁高耸,视野开阔。
那天,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犹如翻滚的墨汁,黑压压地压下来,还未完全遮住远处的山峦,便倾盆大雨如珍珠般乱跳乱溅,直打向湖面和游船。顷刻间,风雨交加,水花四溅。
然而,突然间,一阵狂风卷地而来,将乌云和暴雨一扫而空。风平浪静,雨过天晴,望湖楼下碧波荡漾,水天一色,宛如明镜。苏轼不禁赞叹,大自然的变化真是瞬息万变,而诗人的笔触同样神奇。
这首诗生动描绘了夏日西湖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前两句写乌云翻滚,白雨如珠,后两句则描绘了雨后风平浪静的景象。诗人用词精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雨前、雨中和雨后的景象变化。
第三句写风:骤然间,狂风席卷大地,湖面上霎时雨散云飞。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水天一色,蔚蓝一片。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