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阇黎"是梵语acarya的省称,意为高僧,也泛指僧人、和尚。例如,唐代的王播(758-830)曾在诗中提到:二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而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
2. "三十三天"是佛教用语,指的是六欲天之一,位于须弥山顶中央的帝释天周围,包括太皇黄曾天、太明玉完天等。
3. "一乘"教法与"三乘"相对,三乘教法声闻、缘觉、菩萨三种差别,而一乘教法则认为小乘之声闻、缘觉教法最终都将与菩萨乘的行者相同,都将成佛。
4. "四禅"是佛教修行中的一个阶段,分别为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修行者通过戒律来防止欲界的身口外恶,从而达到清净的境界。
5. "三归戒"指的是归佛、归法、归僧的戒律。在如来未兴于世时,已有十善之化,称为世间旧善。三宝的出现,为众生提供了归依的对象。
6. "九十八使"是指修行者在修观时,要精识所治之惑,断伏无滥。其中,见谛门有八十八使,欲界有三十 two使,色界有二十八使,无色界有二十八使。
7. "一肘"是指二十四指节为一肘,用于测量长度。"一苦"是指一切有情都不可避免的流转之苦。
8. "一弓"是指四肘为一弓,同样用于测量长度。"一受"是指受蕴的差别。
9. "一二三四五六七"是指随时随地可能出现的一般事物,是众所周知的。"一七日"是指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也是人死后最初七天的忌日。
10. "一人"指的是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一大事后生"是指明了来生的迷悟升沉之境,是人生最重大之事。
11. "阿閦佛"又称不动如来,是初期大乘经典中主持东方净土的佛陀。阿閦佛在因地时,受大日如来的开示而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