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南宋时期的农学家陈旉在其著作《农书》中,记载了桑田除草的目的之一是为了防止害虫,这被认为是世界上关于以虫治虫的最早记载。
2. 南宋治荒名吏董煟在其著作《救荒活民书》中,引用了北宋时期的经验,根据蝗虫不食豆苗的特性,提倡种植豌豆来避免蝗害。
3. 明代农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将轮作制度列为防治害虫的重要手段之一,指出种植棉花的地区每两年轮作稻米,可有效防止虫害的发生。
4. 明代末期的《沈氏农书》中,提出了种植芋头年年换新地可避免虫害的观点,并进一步认识到杂草是害虫越冬和生息的场所,强调了冬季铲除草根的除虫作用。
5. 清代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抓住蝗虫“三不飞”的时机进行扑打是最有效的防治方法,即早晨沾露不飞、中午交配不飞、日暮群聚不飞的时机。
6. 清代还创造了专门治理稻苞虫的竹制虫梳和专治黏虫的滑车等工具,以应对害虫问题。
7. 《农政全书》中还详细记载了桥祥的农业技术和害虫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