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护理的概念至今未有明确界定。它通常指的是通过心理学理论与技术,针对个体当前或潜在的心理困扰、需求及状态,通过言语与非言语交流,提供关怀、支持与援助,以解决心理问题,满足心理需求,改善不良心理状态与行为,提升适应能力,促进康复或保持最佳健康水平的护理过程。广义上,心理护理的执行者不仅限于专业护理人员,也包括医生、医院员工、病人家属及朋友等。其对象也不仅局限于临床病人,还包括疗养院休养者、养老院老人,乃至健康个体。
心理护理的原则包括交往原则,良好的人际交往与关系协调有助于病人保持良好心理状态,促进医疗护理顺利进行;服务性原则,护理人员需提供技术与生活服务,满足病人生理与心理需求;针对性原则,针对个体在疾病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策略,因人而异;启迪性原则,护理人员应运用相关知识教育病人,改变其认知,消除对疾病的误解,使其积极面对;自我护理原则,鼓励病人自我实践,提升健康水平,维持自尊与自信,满足心理需求。
心理护理的关键在于个性化与针对性,护理人员需通过细致观察与交流,理解病人的具体心理状况,适时提供适当的支持与指导。同时,通过健康教育,帮助病人建立正确的认知,积极应对疾病,促进自我护理能力的提升,增强其面对生活的信心与勇气。
心理护理不仅需要专业技能,更需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与同理心。通过持续学习与实践,护理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与支持病人,为他们的身心健康提供全方位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