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纵隔位于两侧肺之间,以胸骨和胸椎为其前后界,内部包含大血管、气管、主支气管、心包、食管、胸腺及大量脂肪、神经和淋巴管等组织。纵隔肿瘤的成因多样,包括先天发育异常、后天性囊肿或肿瘤形成。肿瘤种类繁多,原发肿瘤中以良性肿瘤较多,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为恶性。
纵隔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以胸骨与第4胸椎下缘水平为界。内脏器官纵隔位于胸骨和脊柱之间,包括前纵隔(右气管、心包前的间隙)、中纵隔(含有很多重要器官的纵隔间隙)和后纵隔(气管、心包后方,包括食管和脊柱旁纵隔)。据国内统计,神经源性肿瘤是最常见的纵隔肿瘤类型,其次是畸胎类、胸腺肿瘤和甲状原肿瘤,囊性肿瘤最少。
神经源性肿瘤多起源于交感神经或外周神经,常见于后纵隔脊椎旁内,多为单侧,一般无明显症状,但当肿瘤增大压迫神经干或发生恶性变化时,可引起疼痛。畸胎瘤与皮样囊肿多位于前纵隔,接近心脏大血管前方,畸胎瘤多为实质性,含有大小、数目不等的囊肿,约10%为恶性。
胸腺瘤多位于前上纵隔,多为良性,但常被视为有潜在恶性,易浸润邻近组织器官,约15%合并重症肌无力。胸内异位组织肿瘤包括胸骨后甲状腺肿、甲状旁腺瘤、淋巴源性肿瘤等,后者多为恶性,肿块常呈双侧性且不规则,淋巴瘤性肿瘤不宜手术,多采用放疗或化疗。
纵隔囊肿较为常见,包括支气管囊肿、食管囊肿和心包囊肿,3种囊肿均属良性,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壁薄,边界清楚。其他少见的纵隔肿瘤包括血管源性、脂肪组织性、结缔组织性及来自肌组织的间叶组织肿瘤。
纵隔肿瘤的临床表现多样,与肿瘤的大小、部位、生长方式、质地和性质有关。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可长到相当大而无症状或轻微症状。恶性肿瘤则侵犯程度高,进展迅速,可能在较小的体积下出现症状,如胸痛、胸闷、咳嗽、头面部水肿、一侧面部无汗、吞咽困难等。
诊断纵隔肿瘤的重要手段包括胸部X线检查、CT或核磁共振成像、超声、放射性核素检查、颈部肿大淋巴结活检、气管镜、食管镜、纵隔镜检查、胸腔镜纵隔肿物活检及诊断性放射治疗等。
治疗方面,大多数原发性纵隔肿瘤只要无禁忌症,均应采用外科治疗。恶性纵隔肿瘤若已侵及邻近器官无法切除或已有远处转移,则为手术禁忌,可根据病理给予放疗或化疗。对于良性肿瘤或囊肿,即使无症状,也建议手术治疗,以防止肿瘤逐渐长大压迫邻近器官,甚至恶变或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