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轮作是一种在不同季节和年度间在同一块田地上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复种组合的种植方式,有助于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和防治病虫草害。
中国早在汉代已有轮作的记载,旱地多采用禾谷类作物、经济作物与豆类、绿肥作物轮换,稻田则实行水稻与旱作物轮换。
欧洲在中世纪后发展出三圃式轮作,19世纪J.V.李比希提出矿质营养学说,认为轮作可以均衡利用土壤营养。
20世纪前期B.P.威廉斯提出草田轮作制,不断恢复和提高地力,增加作物和牧草产量。
轮作根据方式不同,分为定区轮作和非定区轮作,主要作物群应占轮作区的1/3以上,常见的有禾谷类轮作、禾豆轮作、粮食和经济作物轮作,水旱轮作、草田轮作等。
间作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成行或成带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中国早在西汉已有瓜豆间作的记载。
20世纪60年代以来,间作面积迅速扩大,包括高矮杆作物间作和不同作物种类间作,如玉米与豆类作物间作,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各地。
林粮间作中以桑树、果树或泡桐等与一年生作物间作较多,印度和非洲国家也普遍采用豆类、玉米、高粱、粟、木薯等作物间作。
间作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形成作物复合群体,增加阳光的截取与吸收,减少光能浪费,同时两种作物间作还可产生互补作用,如高杆作物有一定的边行优势,豆科与禾本科间作有利于补充土壤氮元素的消耗。
合理搭配株型高矮不一、生育期长短稍有参差的作物,有助于提高间作效果。
当前的趋势是旱地、低产地、用人畜力耕作的田地及豆科、禾本科作物应用间作较多。
单作是指一块土地上只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便于种植和管理,便于田间作业的机械化。
世界上多数作物如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等以实行单作为主,中国盛行间作、套作,但单作仍占较大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