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建造一栋10米宽、26米长、二层半框架结构的楼房时,基础设计至关重要。首先,选择普通粘土砖,地面以上使用M5混合砂浆,地面以下使用M7.5水泥砂浆。在墙体拐角和门洞边应设置构造柱,尺寸为240*240,使用4根直径12的钢筋,箍筋采用直径6的圆钢,间距200毫米。
基础下挖至稳定土层,墙下设置四次放脚,每次放脚加宽6厘米,加高12厘米,确保基础宽度达到720厘米。楼面下需设置圈梁,尺寸同样为240*240,使用4根直径12的钢筋,箍筋直径6,间距200毫米。楼面厚度12厘米,采用C25混凝土现浇,正筋直径8,间距200毫米,板面负筋直径8,间距150毫米。当然,也可以选择预制板。
若基地质土为淤泥且上层土层较薄,需采取措施避免施工中对淤泥和淤泥土的扰动。对于冲填土,建筑物垃圾废料,当均匀性和密实度较好时,均可作为持力层。然而,对于有机质含量较多的生活垃圾和对基础有侵蚀性的工业废料等杂填土,未经处理则不能作为持力层。选择地基处理方法时,需综合考虑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建筑物对地基的要求、建筑结构类型和基础形式、周围环境条件、材料供应情况及施工条件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指标比较分析后择优采用。
地基处理时,必须采取措施加强上部结构的刚度和强度,以增加建筑物对地基不均匀变形的适应能力。对于已确定的地基处理方法,应进行必要的测试,同时为施工质量提供依据。地基处理后,建筑地基变形需满足现行规范要求,并在施工期间进行沉降观测。对于欠固结土、胀土、湿陷性黄土等特殊地基,应选用适当的增强体和施工工艺。
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包括换填基础法、强夯法、沙石桩法、振冲法、水泥土搅拌法、高压喷射浆法、预压法、夯实水泥土桩法、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石灰桩法、灰土挤压桩法和土挤密桩法等。房层基础处理方案需综合考虑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建筑物类型与功能要求、荷载大小和分布情况、相邻建筑基础情况、施工条件和材料供应以及地区抗震裂度等因素,选择合理的基础型式。
结合该房层地基实际情况,地基较差,荷载较大。施工前为增强整体性,减少不均匀沉降,需满足地基和沉降要求,可采用桩基或人工处理地基。人工挖孔桩适用于地下水位较深,而持力层以上无流动性淤泥质土的情况,因此采用桩基础作为建筑的基础较为理想。方案中需重点考虑超长给结构带来的不利影响,当增大结构伸缝间距或不设伸缩缝时,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止结构开裂。在结构施工阶段采取防裂措施是减少混凝土收缩不利影响的有效方法。此外,当建筑物存在较大高差,但结构设计不设置永久变形缝时,需在施工后解决施工阶段的差异沉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