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日凌晨2时许,舟曲县指挥部召开的会议中通报,经国土资源部、甘肃国土资源部门等专家现场查看和综合分析,初步认为四因素导致舟曲特大山洪地质灾害发生。其中,舟曲当地地形地貌和特殊地质构造是导致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专家分析认为,舟曲县城附近的地质构造岩性松软、比较破碎,风化程度也很厉害,比较容易发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
汶川地震的影响是重要因素之一。舟曲县是汶川地震的重灾区之一,地震导致舟曲县城周边山体松动、岩层破碎。因地震造成的山体松动等需要3到5年时间才能消除,但目前距离汶川地震发生仅2年多时间。这使得地质结构更加脆弱,增加了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舟曲去年四季度到今年上半年的持续干旱,也对地质灾害的发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持续干旱导致城区周边岩石解体,部分山体、岩石裂缝暴露在外,使雨水容易进入,导致滑坡。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加剧了地质灾害的风险。
此外,遭遇强降雨也是直接导致特大山洪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7日晚舟曲县城东北部山区突降特大暴雨,持续40多分钟,降雨量达到90多毫米,形成了泥石流。强降雨为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触发条件,最终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
综合来看,舟曲特大山洪地质灾害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地质构造的脆弱性、汶川地震的影响、持续干旱以及强降雨,这些因素相互交织,最终导致了这场灾难的发生。这也提醒我们,在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加强监测预警、预防措施和灾后重建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未来的防治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系统,提高灾害应对能力。同时,要加强对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管理和规划,避免人为因素加剧地质灾害的风险。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我们可以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