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电图检查是一项无创伤性的现代辅助检查方法,用于记录大脑的生物电活动。它可以帮助诊断多种脑部疾病,包括癫痫、脑炎、脑血管疾病及颅内占位性病变等。尽管脑电图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它不能作为诊断的唯一依据,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其他实验检查或辅助检查来综合分析。
脑电图主要用于诊断癫痫、脑外伤、脑肿瘤等疾病。癫痫患者通过脑电图可以确定诊断和分型,判断预后和分析疗效。脑外伤患者普通检查难以确定的轻微损伤,脑电图可能发现异常。脑肿瘤或损伤的诊断亦可借助脑电图。此外,脑电图还能判断脑部是否有器质性病变,尤其对判断是精神病还是脑炎等其他疾病造成的精神症状很有价值,还能区别癔病、诈病或真正有脑部疾病。
进行脑电图检查前的准备包括:头发洗净,不要搽油;饱餐,以防低血糖影响结果;检查前3天停用各种药物,不能停药者要说明药名、剂量和用法。检查时精神不要紧张,头皮上安放接收电极,不是通电。全身肌肉放松以免肌电受干扰。按医生要求,睁眼、闭目或过度呼吸。
脑电图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75年,英国医生理查德·卡顿首次在动物身上观察到了脑电波。随后,汉斯·贝格尔决定用弦线电流计来测定大脑的电活动。1924年,贝格尔成功记录下狗的大脑表面电流,并在人脑手术中切除部分头盖骨后,将电极放在头皮下,记录下脑电波。他收集了他的家庭成员、朋友及其他志愿者的脑电图,识别出两种不同类型的脑电波,后来用其他希腊字母命名了其他的波形。
脑电图反映了大脑的生物电活动,是神经系统疾病的检查工具。自30年代以来,脑电图一直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发挥着重要作用。脑电图主要用于癫痫、脑外伤、脑肿瘤等疾病的诊断。脑血管病的脑电图尽管无特异性改变,但对诊断和预后的判断,以及与脑肿瘤的鉴别仍十分有意义。
脑血管病急性期90%脑电图出现异常,主要是慢波增多,尤其是病灶侧更明显。脑出血时常伴有意识障碍、脑水肿和脑室出血,只有部分轻症患者表现轻度局限性异常。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脑电图可因脑血液循环障碍,而发生局限性或半球性异常。有时对侧亦可发生异常。随着病情的好转,慢波的波幅减低,频率增快。脑梗塞发生后,数小时就可有局灶性慢波出现,这种改变常在数周后改善或消失。
脑血管病与脑肿瘤用脑电图进行鉴别诊断也很有帮助。脑肿瘤患者脑电图的异常日渐加重,而脑血管病者则恰恰相反。动态观察脑电图的变化,对判断预后也有重要价值。临床症状逐渐好转,脑电图异常改变逐渐减少或消失,预后较好;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脑电图呈进行性加重改变,预后不良。
脑电图检查的头皮电极安放位置及连接方法遵循特定规范,以确保准确记录大脑的生物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