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它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收集了3450种书籍,共计79072卷,36000余册。这部丛书的名称来源于初唐,当时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被称为“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涵盖了古代所有图书,因此被称为“全书”。
清代乾隆初年,学者周永年提出了“儒藏说”,主张将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供人借阅。这个提议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响应,为编纂《四库全书》奠定了基础。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安徽学政朱筠提出了《永乐大典》的辑佚问题,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认可,并下诏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在一起,命名为《四库全书》。这样,由《永乐大典》的辑佚引出了编纂《四库全书》的浩大工程。
《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共分四步:第一步是征集图书,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结束,历时七年。为了表彰进书者,清廷还制定了奖书、题咏、记名等奖励办法。第二步是整理图书,四库馆臣对征集到的书籍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第三步是抄写底本,选拔了3826人担任抄写工作,保证了抄写进度。第四步是校订,这是最后一道关键性工序。四库全书馆制定了《功过处分条例》,规定了校订工作的规范。
《四库全书》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4部44类66属。经部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史部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子部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集部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
尽管《四库全书》在编纂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重视儒家著作、轻视科技著作、不收戏剧著作和章回小说等,但它保存了大量古籍,是古代文化的一次总结。编纂《四库全书》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传播古代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四库全书》修成至今已有200余年,七部之中,文源阁本、文宗阁本和文汇阁本已荡然无存,只有文渊阁本、文津阁本、文溯阁本和文澜阁本传世至今。如何评价《四库全书》?虽然《四库全书》在编纂过程中,有删削、挖改内容等过错,但就整体而言,应当是功大于过。它保存了大量古籍,是古代文化的一次总结,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传播古代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