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后汉书·贾逵传》中提到的“重讎”,意指那些对己方构成重大威胁或敌对的势力。此词用于描述当时侍中刘歆所面临的挑战,尤其是在他试图推广《左氏春秋》时遭遇的阻力。刘歆此举并未事先公开阐述其理论基础,而是直接向太常(即当时的最高祭典官员)提出,这一行为被视为轻率且不尊重传统。刘歆自信其学说优越,对反对者进行了批评和压制,但此举反而引发了其他学者的不满,他们暗中对刘歆及其学说持有异议。
从那以后,刘歆的学说成为了众人攻击的对象,这些攻击者视他为强劲的对手。因此,“重讎”不仅描述了刘歆与反对者之间的激烈冲突,还象征了知识界内部对于学术观点分歧的激烈辩论和竞争。这种现象在古代社会中并不罕见,尤其是在学术争鸣较为激烈的时期,不同学派之间的冲突往往十分激烈。
“重讎”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学术领域,它还可以应用于其他形式的冲突之中。例如,在政治、军事等领域,如果一方认为另一方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那么两者之间也可以被称为“重讎”。这种称呼强调了双方关系的敌对性和严重性,反映了冲突双方在力量和影响力上的显著差异。
总而言之,“重讎”一词不仅揭示了古代知识界内部激烈的学术竞争,还提示了在面对强大对手时,人们所持有的强烈敌意和对抗情绪。这种表述方式突显了冲突双方之间的对立关系,以及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不同学派或势力之间的激烈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