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有三种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像是拷贝了父母的行为模式,例如关爱、教导或批评等。儿童自我状态则反映小时候的经验,情绪化、乖巧、顺从、顶撞或专注。而成人的自我状态则是利用所有资源灵活应对,负责任且有效。我们通常在这三种自我状态间切换,应对生活中的人和事。
玩游戏时,我们多处在儿童自我状态,表现出情绪化或有脾气的行为。这表明你活在儿童自我状态里,这是正常的。然而,我们有能力在不同时间段切换自我状态。例如,不玩游戏时,更多地表现为成人自我状态。
要想在玩游戏时表现出成人自我状态,需要将成人自我状态的行为在游戏时表现出来。这正是平衡心理的关键。
要做到心理平衡,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觉察自己。观察此时的自我状态是否使你感到不适,如果不是想要的状态,就调整到更舒服的状态。例如,当你在儿童自我状态中感到不适,尝试转换到成人自我状态。
其次,发展自主性。自主性意味着自己的言行举止由自己决定,情绪也是自己的,并为此负责。这意味着不推卸责任,不祈求别人改变,而是主动求变。
最后,是亲密力。亲密力是指发展亲密关系的能力。这意味着意识到亲密关系的重要性,你的言行举止是为了维护关系,而不是随心所欲。
要做到心理平衡,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人的心理分为思想、情感和行为三个部分。思虑过多,缺乏感性或行动;生气上火,缺乏思考或行动;莽撞被动,缺少思考和感受。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假定人的能量是有限的,注意力关注在哪里,哪里就能得到成长或改变。
因此,当我们思虑过多时,增加感性或行动;生气上火时,增加思考或行动;莽撞被动时,增加感性或思考。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达到心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