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人其实也有过艰苦的日子。60、70年代,许多上海人参与了支援内陆的上山下乡运动,其中不乏百万青大姐这样的下乡者。这一代人普遍具有较强的吃苦精神。
然而,年轻一代的上海人显得较为清高,这与他们接触新事物的机会较多有关。这种现象在90年代尤为明显。随着交通、通信和信息的发展,内陆和沿海地区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趋于一致,因此两者的差距逐渐缩小。
尽管许多外地人认为上海人不好,但上海人的生活实际上并不容易。例如,80、90年代,很多老弄堂中一间40平米的房子要容纳7到8个人生活。即使到现在,许多上海市民一家五口仍然居住在60平米的房子中。房价高昂而平均收入仅3000多元的上海,普通民众的生活并不幸福。购买一套60平米的二手房往往还需要背负沉重的银行贷款。
当然,也有幸运的拆迁户,但早期按照户口人数计算的拆迁补偿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太多好处。在上海问路时,人们可能会觉得你是想向他们索要钱财,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上海女性被形容为刻薄、虚荣,以傍大款为荣。尽管刻薄的人不多,但虚荣的问题仍然较为严重。傍大款的人并不太多。
上海男性则被认为小气且娘娘腔,但这种观点主要基于经济状况。有钱的孩子通常比较大方。在上海大学接触到的年轻人确实显得较为小气,这可能与他们的经济状况有关。
从能力上看,上海80、90后确实略显不足。各大名校和公司高层的录取率及任职比例相对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