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绪初年,慈禧太后年届四十,她渴望再次垂帘听政,但因朝中有人反对,内心颇为不悦。心腹太监李莲英洞察她的意图,于是决定在万寿寺大雄宝殿后建一座佛像,以示吉祥。
李莲英精心布置后,迅速向慈禧禀报:“万寿寺大雄宝殿常有双佛显光,这是大吉之兆,奴才请求太后驾临观看。”慈禧闻言大为惊奇,即刻起驾出宫,沿西直门、高梁桥,乘船至长河,最终抵达万寿寺。
入殿后,慈禧发现供奉的依然是三世佛,顿时勃然大怒。李莲英见状,忙引导慈禧到后殿观看。只见殿中央坐着一慈眉善目的观世音,周围还有寺方丈及文武大臣跪迎,李莲英高呼:“老佛爷到。”众人立即跪拜高呼:“恭迎老佛爷!”
慈禧心中疑惑,问道:“迎接的是哪位老佛爷?”众人答道:“迎接的就是太后您老佛爷,您就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国不可一日无主,恳请您垂帘听政,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此言令慈禧心花怒放,从此“太后老佛爷”的称呼流传开来。
相传,观世音像由李莲英按照慈禧模样塑造,慈禧来万寿寺求签求寿时,对观世音像极为赞赏,还穿上寺方丈准备的观音服饰,李莲英则装扮成护法神韦驮,在观世音像前与慈禧合影。
历史上,历代帝王除了庙号、谥号和尊称外,有些帝王还有特称。宋代称为“官家”,明代称为“老爷”,清代则称为“老佛爷”。历史上,慈禧被称作“老佛爷”,并非专用称呼,清代各代皇帝皆称“老佛爷”。
满族祖先女真族首领最早称为“满柱”,意为佛爷、吉祥。满清建国后,将“满柱”汉译为“佛爷”,作为皇帝特称。因此,清代皇帝都称“老佛爷”,以此彰显吉祥与尊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