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节自古以来就与屈原紧密相连,但端午的意义远不止于此。文秀的《端午》诗中,诗人感慨楚江空渺,却无法洗净屈原的冤屈,表达了对屈原的深切同情。殷尧藩的《七律.端午》则描绘了节日中老少的感慨与习俗,展现了端午节深厚的文化底蕴。张建封的《竞渡歌》生动地描绘了赛龙舟的场景,从江面到岸边,从鼓声到人声,每一个细节都栩栩如生。
李静山的《节令门.端阳》通过描写樱桃、桑椹、菖蒲和雄黄酒,以及高悬的黄纸帖,勾勒出端午节的节日氛围。老舍的《七律.端午》则以风雨中的村童和鱼香的对比,表达了对端午节的复杂情感。杜甫的《端午日赐衣》和李隆基的《端午》则分别描绘了宫廷赐衣和皇家庆祝端午的场景,展现了端午节在不同阶层中的不同面貌。
储光羲的《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则从另一个角度描绘了端午节的气氛,表达了对朝廷的忠贞之情。杜甫的《惜别行,送》则通过描述自己与逆胡的斗争,以及对忠贞的赞美,展现了端午节的另一层意义。褚朝阳的《五丝》则通过描述五丝的习俗,表达了对楚地风俗的尊重。窦叔向的《端午日恩赐百索》则描绘了端午节中赐百索的习俗,体现了皇家对民众的关怀。
这些诗词不仅描绘了端午节的习俗,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展现了端午节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