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法唯识学中的“八识心王”包括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眼识通过眼睛感知外界,但不区分具体对象;耳识感知声音,鼻识感知气味,舌识感知味道,身识感知触觉。这些都是前五识,即感识,它们共同作用时意识便随之俱起。
意识作为第六识,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它能比知、推测内外之境,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末那识是第七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执取阿赖耶识为我,形成我执。末那识属于潜意识层面,它本身不造作善恶之业,但因执着自我,成为自私自利的根源。
阿赖耶识是第八识,又称藏识,包含能藏、所藏、执藏三义。它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之所,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无明概念称为阿赖耶识的见分,幻现对象的境界称为相分。一切众生的起心动念或行为都会在阿赖耶识中留下业种,此识有能藏的含义。
阿赖耶识作为前七识所熏所缘的对象,有所藏义;第七识恒定执此识中的见分为我,有我爱执藏义。末那识所执着的我即阿赖耶识,这种我执导致生起贪、憎、痴、疑、慢等烦恼。
在佛法中,研究前六识已足够,但在现代心理学上,对意识的研究仍在进行中。八识学说不仅是佛教的重要理论,也对后世哲学和心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八识心王的概念不仅复杂,也深刻地揭示了人的认知过程和心理机制。理解这些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减少烦恼,提升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