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约2亿到7千万年前,地球上的生物经历了巨大的变迁,一种名为恐龙的生物成为了地球上的主宰。它们在海洋、陆地和天空中自由穿梭,成为了一种真正的霸主。在那个时代,地球的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茂密,为恐龙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恐龙的体型差异极大,最大的恐龙长度可达30米,体重可能达到40至50吨,用现代最大的公共汽车也无法将其移动。而像细腭龙这样的小型恐龙,全长仅60厘米,体重3公斤,体型与家鸡相似。在那个时代,恐龙种类繁多,有的善于捕食,有的则以植物为食。
“恐龙”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恐怖的蜥蜴”。实际上,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曼特尔夫妇发现禽龙之前,欧洲人就已知晓地下埋藏着许多奇异巨大的骨骼化石。然而,当时人们并不了解这些化石的具体身份,误认为是巨人的遗骸。中国人早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采集地下出土的大型古动物化石入药,称之为“龙骨”。因此,龙骨之名是否与恐龙化石的发现有关,至今仍是一个谜。
历史上,人类确实早已发现过恐龙的化石,但由于知识水平有限,未能对这些化石进行准确解释。早在1000多年前的晋朝时代,四川省五城县就发现了恐龙化石,但当时人们并不认为那是恐龙的遗骸,而是将其视为传说中的龙遗留下的骨头。
英国里丁大学研究人员哈士尔特德通过一部历史小说《米尔根先生的妻子》中的线索,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发现1677年英国人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编写了一本关于牛津郡自然历史的书籍。在这本书中,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描述了一块发现于卡罗维拉教区采石场中的巨大腿骨化石,并指出这并不是牛、马或大象的腿骨,而是属于一种比它们更大的巨人的。尽管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并未认识到这块化石是恐龙的,也没有将其与爬行动物联系起来,但他用文字记载和插图描绘的这块标本已被后来的古生物学家鉴定为巨齿龙的大腿骨。
恐龙的种类繁多,科学家们根据骨骼化石的形状将其分为两大类:鸟龙类和蜥龙类。根据牙齿化石,还可以推断出恐龙是食肉类还是食草类。恐龙不仅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有的在天上飞翔,有的在水里游泳,有的在陆地上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