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梦是睡眠中的主观体验,由人在睡眠时产生各种影像、声音、思考或感觉构成,通常是非自愿的。梦学是专门研究梦的科学学科。做梦主要与快速动眼睡眠(REM睡眠)相关,这是发生在睡眠后期的一种浅睡状态,其特征包括快速的眼球运动、脑桥的刺激、呼吸与心跳加速以及暂时性肢体麻痹。梦也可能在其他睡眠阶段出现,但较为罕见。入睡状态(Hypnogigia)被认为与作梦有关,通常在进入深度睡眠时发生。
梦是一种意象语言,包含从普通事物到超现实事物的各种元素,这些意象常常激发艺术灵感。梦的形式多样,包括噩梦和春梦。科学家普遍认为,人类在每次睡眠中都会做梦,并且有相同的频率。然而,关于梦境的记忆可能会消失,这取决于从快速动眼睡眠阶段自然过渡到清醒状态还是被直接叫醒。
虽然人类是唯一被证实作梦的生物,但许多人相信动物也会做梦,尽管其主体经验难以确定。平均快速动眼睡眠时间最长的动物是穿山甲,哺乳动物可能是最频繁作梦的生物,因为与它们的睡眠模式有关。梦的解释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梦仅是睡眠中的心理活动,与清醒时的心理活动一样,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梦中的离奇梦境可能是大脑意识不清时对客观事物刺激产生的错觉。
梦因——梦与人的社会环境、心理因素以及身体状况密切相关。钱钟书在《列子张湛注·周穆王》中探讨了中国古代的释梦之说,并提出了“想梦”与“因梦”的概念。想梦是指由体内的感觉刺激导致的梦境,如睡眠时的心悸感可能在梦中表现为被追赶或下落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