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江,作为珠江流域内最大的水系,源起云南曲靖市马雄山,蜿蜒穿过多省,最终汇入南海。从云南省至广东省,西江全长2214公里,流域面积达36.09万平方公里,其中广东境内有2.58万平方公里。历史上,西江在肇庆市下游有三榕峡、大鼎峡和羚羊峡收束河床,宽度分别达到370米和340米,峡长为5.5公里和7.5公里。现今,西江自三榕峡至思贤滘之间沿两岸修筑了堤围,形成单一河道。
西江水量丰沛,仅次于长江,广东高要站平均年径流量达2215亿立方米。1915年梧州最大洪峰流量达到54500立方米每秒,导致浔江及西江两岸低洼地带泛滥成灾。西江水力资源丰富,1979年普查显示,理论蕴藏量为2943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2160万千瓦,主要分布在中上游,尤其是天生桥至大藤峡之间的南盘江红水河及黔江河段。西江水电站不仅能够调蓄洪、枯流量,减轻下游洪水灾害,还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西江干流是两广的重要水道,可通航载重500吨的船只。广东境内思贤滘以上,西江有51条集水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河道,其中一级支流有贺江、罗定江及新兴江3条。北江的支流绥江下游也与西江相通,使西江与北江洪水互相沟通。
西江的气候情况对水文有着重要影响。肇庆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尤其是5月至9月,月降水量可达150至200毫米。冬季则较为干燥,降水量较少,通常在50至100毫米之间。这样的气候条件使得西江水量丰沛,但同时也容易引发洪水灾害。
今年,肇庆地区降水较为正常,但西江流域的水文情况较为复杂。进入汛期以来,西江上游地区持续降雨,导致水位上升。同时,肇庆地区也遭遇了几次局部强降雨,使得河流水位迅速上涨。为应对可能的洪水灾害,当地防汛部门加强了监测和预警,提前做好了各项应急准备。
总体来看,今年肇庆地区的气候情况较为平稳,但西江的水文情况依然需要密切关注。特别是进入汛期以来,西江流域的防汛形势较为严峻。未来,肇庆地区将继续加强气象监测和水文预警,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