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经出现血块是正常现象,这是因为脱落的子宫内膜和血液在宫腔中停留较长时间后会凝固成块状,这种凝固是血液自我保护机制的一部分。当皮肤被轻微划破时,伤口会暂时出血,但不会导致持续性出血,这是因为人体内的凝血机制在起作用。
判断月经是否正常,需要关注五个方面:周期、经期、经量、经色和经质。月经周期应在21至35天之间,尽管也有例外情况,如最长可达60天,但只要规律且无其他异常,通常视为正常。
经期指的是月经来潮的持续时间,通常为2至7天,平均4至5天。经量是指经期排出的血量,虽然难以精确统计,但通常月经血量约为10至58毫升,个别妇女可能会超过100毫升。一般来说,每月失血量超过80毫升被视为病理状态。经血在正常情况下虽不凝固,但在少数情况下会出现小凝块。
经色方面,月经血一般呈暗红色,初期较浅,随后逐渐加深,最后转为淡红色。除了血液外,经血中还含有子宫内膜碎片、子宫颈粘液及阴道上皮细胞。经血的主要特点是不凝固,但在正常情况下偶尔会出现小凝块。
经质方面,正常的经质应既不稀也不稠,不易凝固,无明显血块,无特殊气味。月经来潮时,经血浓稠或粘腻者称为“经质粘稠”,这可能是月经疾病的表现,也是临床辨证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