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文言文《青箱杂记》节选求翻译

来源:懂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4-11-30 11:49:09
文档

文言文《青箱杂记》节选求翻译

向敏中与寇准在太平兴国五年同时登科,后来向敏中掌权,寇准以使相之职管理永兴军。向敏中作绝句赠予寇准,诗云:“玉殿登科四十年,当时僚友尽英贤。岁寒惟有君兼我,白首犹持将相权。”。王禹偁晚年精于骈文,与他同时担任翰林而今拜相的人,王禹偁写了启文祝贺他,诗云:“三神山上,曾陪鹤驾之游;六学士中,独有渔翁之叹。”这是用了白居易诗“元和六学士,五相一渔翁”的典故。王禹偁的诗多为记实恳切之作。他作《赵普挽词》云:“玄象中台折,皇家上相薨。大功铭玉铉,密事在《金縢》。”另有《宋湜挽词》云:“先帝升遐日,词臣寓直时。柩前言顾命,笔下定鸿基。”这些诗因赵普曾秘密称赞太宗,而宋湜则是任内相,值夜班时,遇太宗归天,当夜起草遗制立真宗为君的缘故。据说此事连宋湜家人都不知,只将王禹偁的挽词作为确定事实传告于人。
推荐度:
导读向敏中与寇准在太平兴国五年同时登科,后来向敏中掌权,寇准以使相之职管理永兴军。向敏中作绝句赠予寇准,诗云:“玉殿登科四十年,当时僚友尽英贤。岁寒惟有君兼我,白首犹持将相权。”。王禹偁晚年精于骈文,与他同时担任翰林而今拜相的人,王禹偁写了启文祝贺他,诗云:“三神山上,曾陪鹤驾之游;六学士中,独有渔翁之叹。”这是用了白居易诗“元和六学士,五相一渔翁”的典故。王禹偁的诗多为记实恳切之作。他作《赵普挽词》云:“玄象中台折,皇家上相薨。大功铭玉铉,密事在《金縢》。”另有《宋湜挽词》云:“先帝升遐日,词臣寓直时。柩前言顾命,笔下定鸿基。”这些诗因赵普曾秘密称赞太宗,而宋湜则是任内相,值夜班时,遇太宗归天,当夜起草遗制立真宗为君的缘故。据说此事连宋湜家人都不知,只将王禹偁的挽词作为确定事实传告于人。

李昉与吕端曾一同在文馆任职,后来各自升任台辅之位。吕端赠诗给李昉,诗云:“忆昔僦居明德坊,官资俱是校书郎。青衫共直昭文馆,白首同登政事堂。佐国庙谟君已展,避贤荣路我犹妨。主恩至重何时报?老眼相看泪两行。”

向敏中与寇准在太平兴国五年同时登科,后来向敏中掌权,寇准以使相之职管理永兴军。向敏中作绝句赠予寇准,诗云:“玉殿登科四十年,当时僚友尽英贤。岁寒惟有君兼我,白首犹持将相权。”

王禹偁晚年精于骈文,与他同时担任翰林而今拜相的人,王禹偁写了启文祝贺他,诗云:“三神山上,曾陪鹤驾之游;六学士中,独有渔翁之叹。”这是用了白居易诗“元和六学士,五相一渔翁”的典故。

王禹偁的诗多为记实恳切之作。他作《赵普挽词》云:“玄象中台折,皇家上相薨。大功铭玉铉,密事在《金縢》。”另有《宋湜挽词》云:“先帝升遐日,词臣寓直时。柩前言顾命,笔下定鸿基。”这些诗因赵普曾秘密称赞太宗,而宋湜则是任内相,值夜班时,遇太宗归天,当夜起草遗制立真宗为君的缘故。据说此事连宋湜家人都不知,只将王禹偁的挽词作为确定事实传告于人。

刘昌言是泉州人,先在陈洪进处任职幕客,后回到朝廷,想补为校官。他参加进士科考试,考了三次才中第,后在审官院担任判官,任职不到百日,即升为枢密副使。当时有人说他升官太快了,太宗不听。说这话的人不肯罢休,于是说:“昌言是闽人,说的话都是南方的蛮夷之音,恐怕他在奏对时,陛下难以听懂。”

文档

文言文《青箱杂记》节选求翻译

向敏中与寇准在太平兴国五年同时登科,后来向敏中掌权,寇准以使相之职管理永兴军。向敏中作绝句赠予寇准,诗云:“玉殿登科四十年,当时僚友尽英贤。岁寒惟有君兼我,白首犹持将相权。”。王禹偁晚年精于骈文,与他同时担任翰林而今拜相的人,王禹偁写了启文祝贺他,诗云:“三神山上,曾陪鹤驾之游;六学士中,独有渔翁之叹。”这是用了白居易诗“元和六学士,五相一渔翁”的典故。王禹偁的诗多为记实恳切之作。他作《赵普挽词》云:“玄象中台折,皇家上相薨。大功铭玉铉,密事在《金縢》。”另有《宋湜挽词》云:“先帝升遐日,词臣寓直时。柩前言顾命,笔下定鸿基。”这些诗因赵普曾秘密称赞太宗,而宋湜则是任内相,值夜班时,遇太宗归天,当夜起草遗制立真宗为君的缘故。据说此事连宋湜家人都不知,只将王禹偁的挽词作为确定事实传告于人。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