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质历史中沉积盆地的构造沉降记录在沉积地层中,反映了盆地的演化过程,是恢复沉降历史最可靠的资料来源。早在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们就认识到,由于基底沉降和海平面上升产生的沉积空间,通常会被沉积物充填。因此,在地史中某一时期的沉积厚度可以代表该时期盆地的沉降幅度。若已知盆地地层层系中每一个单元的年龄和厚度,便可以用时间沉积厚度曲线来表达盆地的沉降史。研究者们采用“反剥法”描述盆地沉降过程,揭示沉积盆地形成和演化的动力模式。考虑到上扬子克拉通及其西缘演化历史的继承性,我们建立了泥盆纪到三叠纪盆地沉降地球动力学数学模型。
盆地沉降地球动力学模型的构建涉及三个步骤。首先进行地层压实校正,即恢复某一地层单元的实测厚度到沉积或埋藏过程中的某一时期的厚度。压实过程主要是由于上覆地层的重量导致地层内流体的排出,以及去除上覆水体的重量负载。其次,进行古水深校正,这是恢复构造沉降中最关键且敏感的问题。精确进行古水深分析非常困难,但已经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建立构造沉降数学模型。在累积地层厚度减去压实、古水深和沉积负载的影响后,我们得到了构造沉降数学公式。
上扬子西缘二叠纪—三叠纪层序地层与盆山转换耦合的关系,可以通过构造沉降数学公式来描述。公式中的Y表示构造沉降;S*表示经过压实校正后的地层厚度;ρs为沉积物的平均密度;ρm为地幔的平均密度(3.40g/cm³);ρw为海水的平均密度(1.03g/cm³);Wd为沉积物沉积时的水深;△SL为相对于现今海平面的全球海平面变化,对海水和沉积物负载采用Airy补偿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