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四光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他确立了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概念,分析了其特点,并运用这些理论概念探讨了中国的地质
条件和石油形成条件。早在20世纪40年代,我国地质学家潘钟祥就明确提出了陆相生油学说,说明中国广布的陆相地层一定有石油,从理论上反驳了西方所持的中国贫油的观点。
20世纪50年代,在李四光部长的领导下,通过我国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谢家荣等地质学家的不断理论探索和实践下,肯定中国东部特别是东北松辽盆地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毛泽东、周恩来在认真听取了汇报后,支持了地质部的观点,并根据地质部和李四光的建议,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油普查。1956年,在李四光的主持下,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时间里,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为中国石油工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从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勘探部门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使滚滚石油冒了出来。这样,不仅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也使中国人提出的陆相生油理论和李四光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
沈忠厚和他的同学们是中国培养的第一批石油人才。 一九五一年十月,沈忠厚留校后被派到玉门油田实习一年。 回校后沈忠厚担任石油钻井工程课的教学,一九五五年调入北京石油学院。
沈忠厚讲课
中国的石油事业是解放后发展起来的。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逐渐发展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华北油田、中原油田,每次沈忠厚和他的学生都要参加石油会战。 刚解放时,全国油田的设备十分落后,全国整个钻井采油系统加在一起只有八百职工(现有一百五十万职工),三部钻机,一年总共才产十二万吨石油,还不如现在一天的产量。 沈忠厚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热忱都投入到石油事业上。 他知道,钻井速度主要取决于钻井用的钻头,要想提高石油产量,必须在钻井的最核心部位钻头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