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坚,被誉为“江东猛虎”,起初是县吏出身,因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而逐步提升,直至成为长沙太守。在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中,孙坚已是这支队伍的一员。孙坚不仅勇猛,且具有智谋,以至于连董卓也不敢轻视他。遗憾的是,他效力于袁术,未能得到充分的信任,最终在对抗刘表的战斗中,因轻敌而不幸阵亡,年仅37岁。
孙坚的遗产由其18岁的长子孙策继承。在《三国演义》中,孙策被描绘为一个性急且缺乏谋略的形象,然而,历史上的孙策究竟如何?他又是如何继承父业,树立自己的地位的呢?
孙策是个少年英雄,当时的吴地人民,将他与同年的周瑜并称为“孙郎”和“周郎”,意指孙策和周瑜都是帅气逼人的少年英雄。吴郡太守许贡曾上书朝廷,称赞孙策勇猛异常,堪比项羽,因此孙策得到了“小霸王”的绰号。
孙策外表俊美,也注重外表,史书上称之为“美姿颜”。他性格开朗,喜欢说笑,且性格豁达,因此,无论是士人还是百姓,见到孙策均深感喜爱,愿为他效力。孙策善于用人,不仅继承了父亲原有的将领如程普、黄盖等,还自行招募人才,如周瑜和张昭等。张昭因其文采和能力被任命为秘书长,处理军务政务。张昭面对朝廷的赞誉,感到为难,孙策得知后,以齐桓公与管仲的典故来安慰张昭,表明自己懂得国君与臣子的相互依存关系。
孙策深知要成就大业,必须依赖人才,因此他非常大度,知道如何减轻人才的顾虑,让他们全心全意为自己效力。这种作风使得孙策在英雄中独具魅力,与其他英雄如太史慈等人惺惺相惜。太史慈原为刘繇部下,与孙策交战,后成为孙策手下的一员猛将。孙策在得知太史慈被俘后,亲自为他松绑,并邀请他共事。
孙策以其英勇和自信著称,在历史上被认为是一位不怕功高盖主,具有政治头脑的英雄。他曾在袁术称帝时与之决裂,并在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时,也有意效仿。然而,孙策也有缺点,他喜怒无常,容易杀人,且非常在意面子。这些缺点在一定程度上与他英雄的形象不符。
孙策的结局也与其性格有关。吴郡太守许贡上书建议朝廷监控孙策,孙策得知后将其杀死。许贡的门客为了报仇,在一次孙策外出打猎时将他刺杀。孙策在受伤后本有望治愈,但因不满自己受伤后的容貌,情绪激动导致伤口破裂,最终不幸去世。这一事件充分展示了孙策死要面子的性格。
总体来看,孙策是位英勇且有政治头脑的英雄,他的优点和缺点同样鲜明,是一位颇具复杂性格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