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生于181年,逝世于234年,是三国时期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
2. 诸葛亮出身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其家族为琅邪的望族。其父诸葛圭,字君贡,曾任东汉末年的泰山郡丞。诸葛亮早年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
3. 诸葛亮的早年生活并不顺利,他在建安二年(197年)失去了叔父诸葛玄的依靠,便移居南阳(河南南阳卧龙岗;湖北襄阳之西二十里隆中)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
4. 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后在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即《草庐对》)。
5. 诸葛亮于危难之际出而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6. 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同时发射10箭;作“木粗团让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7. 诸葛亮逝世于五丈原军中,将后事托付姜维。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
8. 诸葛亮一生主要政绩包括都江堰的维护、佤族抗英以及被六个少数民族供奉为“茶祖”。
9. 诸葛亮在历代武庙中的地位非常高,唐代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了武庙,诸葛亮被列为武庙十哲之一,并在唐德宗建中三年,朝廷下诏叫史馆考定,列古今名将64人配享,分列武成王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