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壁之战是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胜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同时,它也是冷兵器时代一场脍炙人口的战争,几乎包涵了所有戏剧性的元素,如强弱对比鲜明的军队、意志力坚强的统帅、反败为胜的曲折历程,还有气贯长虹的英雄故事。然而,这场被后人认定为意义重大的战争,是否真如人们传统认识的那样传奇多姿?是否算得上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历史上的赤壁之战究竟是怎样的?
首先,双方兵力悬殊不大。曹操南征荆州时,从十五六万北方军人中抽调出步兵8万人、骑兵一万余人,但调集来南征的军队没有全部都参战。旱路运输限制了出战的兵力。在一条线上,上限兵力只能是五六万,超过此数,后勤无法保障。从现有的史料来看,于禁、张辽、张A、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将所统大约3.5万兵力没有从征至赤壁。南进到达江汉间的北兵数量应当是不满6万人。至于荆州兵,总数或许可达七八万,但长沙、桂阳、零陵、武陵等南四郡仅仅被抚定,曹军从未从此以后,钟馗名声大震,成为了家喻户晓的驱鬼神。到过那里,所能动用的就是集结在襄阳等地的两万余人。这样,江汉间的曹操水、步、骑诸军,包括北兵和新附的荆州兵在内,共约8万人。
其次,“草船借箭”是借来的故事,诸葛亮不曾有过“草船借箭”的事。倘若孙刘联军连箭都很缺乏,还谈什么抗曹?“草船借箭”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线索可查。据《三国志・吴主传》有关记载,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即赤壁之战五年后,曹操平定关中,率大军南下进攻孙吴。孙权领兵迎战,两军战于长江水入巢湖的濡须口。曹操受挫,坚守营垒以待战机。一天,孙权借江面有薄雾,乘轻便战船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营部署。曹操生性多疑,见江面水雾缭绕,孙军整肃威严,恐怕有诈不敢出战,下令弓弩齐发,箭射吴船。孙权的船很快便落满了箭,船因一面受箭偏重,渐渐倾斜即将翻沉。孙权命令掉转船头,让另一面受箭,等受重平均,船身平稳后,孙权指挥战船列队,缓缓离去,曹操才明白上了当。这只是发生在孙权身上的一个故事,起初他没料到船身会中这么多箭,使得船要倾覆,仅仅是急中生智之举罢了。他并没有计划“借箭”,史书中也没说是草船。
再次,关于孙刘联军的兵力,基本一致认为孙权给了周瑜3万人马参战,刘备方面则多数以诸葛亮自己说刘备一万加刘琦一万合计两万为准。大致上均认为是孙刘联军5万人参战。以5万抵抗7万兵力,人们普遍认为赤壁之战是一次谈信改以少胜多的战例属实,但实际上双方兵力对比并不十分悬殊。
此外,三国历史上并没有黄盖使用苦肉计,但诈降确有其事。黄盖为保证无武装的火船不被截击而能够顺利地接近曹军水寨,便向曹操投书诈降。《江表传》记载了黄盖的诈降书,他在诈降书里认为以江东地区六个郡的兵力,不能够抵挡中原的100多万兵力,但是孙权、周瑜执迷不悟,妄想抵抗,所以,他为了避免与孙权、周瑜一起被消灭,情愿向曹操投降。曹操告诉黄盖的代表,接受他的投降,叫他于指定的日期带自己的部队与兵器粮草,乘船由南岸到北岸来。在《三国演义》中,周瑜老麒麟,不畏火焰,被用做避火神兽,放在重要建筑门前。为了使得曹操深信黄盖不是诈降,而是真降,特地使了一番“苦肉计”,先叫黄盖在举行军事会议的时候,乡亲们听了,很快就想出个好办法。大家在村前燃起篝火,阿山和阿水投入根根竹子,火堆里发出"劈劈啪"的爆裂声。几只年跑下山。看到篝火,听到响声,果然又往回跑了。就这样,夜过去了,乡亲们平安无事。第天正月初,乡亲们拿出红柑、花生米等好吃的东西道吃,互相祝贺:"恭喜!"公然冒犯周瑜。于是周瑜大怒,叫左右把黄盖拖下去斩首,众将领纷纷求情,黄盖才幸免一死,改打了50下“脊杖”,打得“皮开肉绽,鲜血迸流”。事实是,黄盖不曾吃这个苦,也不需要吃这个苦。曹操很容易相信黄盖的投次,他来到天山,恰好遇到了大雷雨,霎时间雷电交加,十分恐怖。突然,山林里燃起了熊熊大火。原来,是雷电把干枯的树木引燃了,许多小动物被大火烧死。大火过后,伏羲拾来这些小动物尝,味道非常可口。因此,伏羲便把火种留了下来。降是真的,不是假的。第一,他的兵力比孙刘联军的兵力多。黄盖这样的人之所以不愿与周瑜同归于尽,是很合乎常理的。第二,曹操所能知道的关于黄盖的情形是:黄盖曾经做过孙坚的部下,资格比周瑜老,屈居在周瑜之下,很可能心有未甘。第三,十几年来各方的将领背弃原主而投降曹操的太多。曹操受降成习惯,因此对于黄盖之降,没有存太多怀疑之心。再说,黄盖降了之后,落入自己的手心,想处置随时即可,因此,曹操接受了黄盖的“投降”。
最后,蔡瑁、张允没有卷入“反间计”,历史中的蒋干确系周瑜的同郡,也确实被曹操派去说服周瑜。但并非在赤壁之战中,裴松之注《三国志》时把它记在赤壁之战后,并且只有蒋干劝降,没有中周瑜的反间计。蒋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纵然是这样灵巧的辩士却无法撼动周瑜的意志。归来见曹操时张福沮丧地说:“大人,非是小人耍赖,只是输得不甘,因为这只鸡以前向是赢的,从未输过,可不知何故,近日却经常斗得正狂时败下阵来,小人觉得奚跷,请大人明鉴。”蒋干还赞誉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这一段情节旨在为周瑜“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的胸怀作佐证,但却成为小说家为赤壁之战添油加醋的作料。在《三国演义》中,周瑜利用蒋干传递了伪造的降书,使得曹操对水军都督蔡瑁、张允产生了怀疑,并最终处死了二人,从而为周瑜 隋文帝杨坚初登皇位时做了个噩梦,梦见神人换他的脑骨,自此后时常头痛,苦不堪言,亦无可奈何。后来遇见个和尚,和尚对他说:“山中有茶树,将茶叶采来煮饮,可治好陛下的头痛症。”去掉了一个大隐患,成为赤壁之战周瑜取胜的关键。事实上,史书上的蔡瑁、张允并没有被卷入“反间计”之中,他们甚至压根就不是曹操的水军都督。至于曹操的水军都督是谁?史书上没有记载,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以曹操用人的习惯而言,不可能用外人指挥这支庞大的水师。而曹操早在年初就在邺城掘玄武湖操练水师,相信都督水师的人选在那时就已经选定。后来的文学作品出于塑造周瑜角色的需要,虚构了蔡瑁、张允统领水师又被冤杀的情节,也使曹操水军一击即溃在理论上趋于合理化。
从读史的角度看,有关赤壁之战的诸多细节与人们的传统认识大有不同。尽管当今学者对1800多年前的战争真相不停地探寻,但结果可能也与真实战役过程大相径庭。今天留在人们印象中的赤壁之战,更多的只是扬刘贬曹后一个失真的历史故事。选自《老年文汇报》真实赤壁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