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包拯当时的皇帝是宋仁宗赵祯。宋仁宗,初名受益,是宋真宗的第六子,生于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1018年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1023年即帝位,时年13岁。1063年病死开封,享年54岁。他是北宋第四代皇帝(1023年—1063年在位),在位期间,宋朝进入鼎盛,但也是衰落的起点。在位后期,官僚膨胀,对外战争屡战屡败,虽然西夏已向宋称臣,但已经出现经济危机。而且,还有南蛮叛乱、交趾之乱。尽管后来有“庆历新政”,但尚未成功。其陵墓为永昭陵。谥号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2. 公孙策在历史上并无其人,据说小说中是虚构的角色。
3. 展昭,字熊飞,常州武进人也。少年任侠,仗剑四方,好不平事,百里传名。时人因其久居江南,称之为“南侠”。及长,遇包拯于危难,数活其命。包拯感其人,爱其才,乃引见天子。昭遂入仕,得“御猫”之号。虽在庙堂,心存江湖,旷达如初。数年间,困扮收五鼠,定君山,平襄阳,殚精竭智,无往不胜。后世曰:“其人雍容,大将之风。”其卒年未知,娶妻丁氏。北宋年间是否真有过展昭其人,已无详文正史可考,今人仅能从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中得到一些碎片。只知道传说中,这是一位出身江湖,最后却选择了站在青天背后持剑卫道的侠士。
4. 庞太师”,所暗指的应是北宋仁宗年间曾任宰相的庞籍。庞籍(988年—1063年)字醇之,单州成武(今山东成武县)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后,任黄州司理参军,深得知州夏竦的赞许,认为庞籍极具宰相之才,他日必成大器。不久庞籍又先后升任为江州军事判官,开封府司法参军,刑部详复官,群牧判官,大理寺承,殿中侍御史,累迁至抠密副使,抠密使,宰相等。庞籍还是韩琦、范仲淹等人的好友,司马光、狄青等人的恩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