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阳日,即太阳周日运动的周期,指的是太阳连续两次在某地上中天的时间间隔。在1太阳日中,地球完成自转,角度为360059′。
太阳日的特点是其长度不等,会随季节变化。这一特点由以下因素引起:
1. 地球公转速度的不均匀性:地球公转的平均速度为59′/日,但在近日点附近速度为61′/日,在远日点附近则为57′/日。因此,当地球在1月初接近近日点时,1真太阳日表示地球自转360度61′;而在7月初接近远日点时,1真太阳日表示地球自转360度57′。
2. 黄赤交角的影响:即便地球公转速度均匀,由于黄赤交角(ε)的存在,真太阳日长度依然不相等。
在讨论地球自转时,通常假设地球自转与公转在同一平面上,即地球自转为赤道平面,太阳周年运动同样在赤道平面上,这里忽略了黄赤交角ε的影响。实际上,太阳周年运动发生在黄道上,ε等于23026′。当地球自转时,太阳每日平均在黄道上东移59′,因此地球自转与公转不在同一平面,不能直接相加。
在春分或秋分时,太阳每日黄经差导致的赤经差较小,此时地球自转小于360059′;而在夏至或冬至时,太阳每日黄经差导致的赤经差较大,此时地球自转大于360059′。
因此,真太阳日的长度在二至日达到最长,二分日最短,两者之间的变化幅度约为±21S。
综合以上因素,黄赤交角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使得冬至日较夏至日稍长,春分日较秋分日稍短。
由于真太阳日的长度不断变化,它不适合用作时间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