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一、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发挥办学优势的需要
地方本科院校应依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升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度、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以及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特色的结合度,发挥自身办学优势。
二、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需要
在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且传统行业岗位有限的背景下,高校需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业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例如,广西可依托食品、汽车等产业,以及发展低碳经济的需求,开展相应教育。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缺失
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不够重视,常将其混同于就业指导,过分强调分数和排名,导致教育功利化。
二、与专业教育体系脱节
许多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视为选修课或课外活动,未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专业教学相结合,学生往往仅为了获得学分而学习。
三、师资队伍欠缺
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教师具备先进教学理念、丰富理论知识以及较强的创业管理经验,但目前许多高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教学多停留在理论层面。
四、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待改善
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不够具体,操作性不强,优惠政策落实滞后,需要高校与政府部门多次协调。
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视角
根据地方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经验,建议通过“区域化+项目化+基地化”(三化)的方式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一、区域化
地方本科院校应定位准确,积极对接区域发展需求,通过改革学科专业设置等手段,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项目化
尝试将项目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参与项目的研究、经营与运作,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和技能。
三、基地化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是重要的实践平台。高校应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实验室等平台,将其发展为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孵化基地,培育创业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