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麦类赤霉病由赤霉菌引起,这种病原菌能在病残体上腐生,度过夏季和冬季,同时也能感染水稻、玉米、高粱和棉花等作物。
2. 在稻麦产区,赤霉菌主要在稻桩上以潜伏状态过冬。
3. 春季,当土壤湿度超过50%,相对湿度高于95%,平均气温超过7℃,并满足光照条件时,越冬病菌开始形成子囊壳。
4. 气温升至12℃以上时,子囊孢子开始生成,并随风雨传播至麦穗。
5. 子囊孢子通过花药、柱头和颖余陵片等部位侵染麦株,但侵染率在乳熟期后显著降低。
6. 分生孢子虽可再次侵染,但在穗腐盛行时影响不大,种子携带的病菌引起的苗枯对后期穗腐的影响也较小。
7. 赤霉病的流行受初次侵染菌量和小麦生育阶段的影响,稻桩带菌率超过10-20%时,疾病爆发风险增加。
8. 小麦品种的抗病性能显著影响病害程度,选择抗病品种是减轻病害的有效手段。
9. 病菌侵入受寄主生长阶段的控制,尤其在开花期,麦类作物更容易感染。
10. 抽穗到灌浆期间,雨量大、湿度高时,病害往往加重;反之,病害较轻。
11. 赤霉病的流行是由感病生育期内一定数量的病菌与适宜的气候条件相配合的结果。
12. 栽培条件也会影响病害发生,如低洼、排水不良、湿度高的麦田更易发病。
13. 氮肥过量使用导致抽穗和成熟期推迟,也延长了易感期,应合理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