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河南:得名于其位于黄河之南的地理位置。自西汉时期设置河南郡以来,该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在唐朝,大部分地区属于都畿道和河南道;宋朝设置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朝改为南京路;元朝设立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朝成立河南省,后改为河南布政使司;清朝改为河南省。
2. 周口:有600多年的历史,原称周家渡口、周家口。得名于明永乐年间,当时一位周姓船户在沙河摆渡,因而得名。市区位于沙河、颍河、贾鲁河三河交汇处,被称为川汇区。沙颍河的航运历史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曾是鸿沟水系和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商水县:位于河南省东部,颖河畔。原称汝阳,以妆水为名。在隋代改为氵殷水,宋代因避讳改称商水。
4. 淮阳县:位于河南省东部,原称陈县。汉代设淮阳国,晋代复称陈县,宋代改为淮宁府,1913年定名淮阳县,因位于淮河之北而得名。
5. 太康县:位于河南省东部,涡河上游。原称阳夏县,隋代改为太康县。太康城相传为夏朝太康所建,以人得名。
6. 扶沟县:位于河南省中部,贾鲁河、双洎河畔。西汉时期已设县。据《水经注》,县境因有扶亭和洧水沟而得名。
7. 沈丘县:位于河南省东部,沙颖河中游,与安徽省相邻。原称项县,秦代设置。后改为秣陵县、项城县,明代设立沈丘县,以周朝的沈国为名。
8. 郸城县:位于河南省东部,茨河上游,与安徽省相邻。原称郸县,西汉时期设置。据《汉书·地理志》,“郸,莽曰单城。”后改单为郸。
9. 鹿邑县:位于河南省东边,涡河畔,与安徽省相邻。原称苦,春秋时期称鸣鹿城,后改为鹿邑县。
10. 西华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偏东,鲁河畔。原称东华相对的西华,汉朝时期已设县。
11. 项城市: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原称项县,以国为名。西周时期有项国,秦代设置项县,1993年设市。